印度教

       印度原為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當地。由於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 「雅利安」 (Aryan),意為高貴者;有別於皮膚黝黑的當地原居民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把他們的信仰,一種沒有創始者,也沒有名稱的信仰,也帶進印度。 雅利安原是遊牧部落,來到當時已有高度文明,和社會制度的印度河流域地區,安定下來。經長時間的調整和傳播,把其宗教信仰,和當地的本土信仰融合起來,發展為 「婆羅門教」。其思想體系表現在 「吠陀」 文獻。吠陀共有四集,可以說是雅利安人信仰的經典,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 即著名的吠陀文明時期。「吠陀」 的意思是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吠陀時期之後,雅利安人告別了遊牧生活,建立起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而那些主持宗教的祭司,神職人員和解譯經文的學者就稱為婆羅門,開始了權威的傳承。而其後約在主前七百至二百年間,由於經過政治權力鬥爭,及對人生宇宙真理的反省過程,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祭祠禮儀、社會生活、百姓的義務及組織,作了系統的整理。自此,這信仰生活制度深入每個家庭,從而鞏固婆羅門的地位,也立下了種姓制度的根基。主後四百年左右,婆羅門教內涵已算是全部發展齊全。二百多年前,英國政府,就用印度教(Hinduism)這個詞來表示印度次大陸上人們的宗教信仰。 印度教可以說是一種包羅百象的宗教綜合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印度教徒認為,人的靈魂永存,每個人都以輪迴的方式來繼續和存在;相信因果報應,生命是無盡系列的一個環節,而每一段生命都由前世的所行 (所謂業),影響他向上升或向下落。涅槃就是不再經過輪迴,脫離輪迴,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印度的得救觀。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3:20) 經上記著說 ﹕「我們的主為大,最有能力;祂的智慧無法測度。」 (詩147:5) 神的作為及對人的愛都過於人所能理解、所能測度的。神按著我們信心的程度成就禱告,我們有時郤因著對神有限的理解,而信心不足;因此透過聖經認識神,心中有神的道,就活出信心;有神的話語越多,我們的信心越大、越堅固,心裡的力量便更有力。 神既然是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讓我們一同懷著充足的信心,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經歷神成就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禱告。



神對人的大愛實在過於我們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