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伊朗 正發生顯著變化
整理┃穎穎 參考資料┃Iran’s Simmering Spiritual Revolution~by Justin Long http://www.liuopus.com/iran07.html

       本月我們將為講波斯語的民族禱告。波斯民族是伊朗的主體民族,也稱伊朗人,佔伊朗66%人口。雖然伊朗國內很少人自稱波斯民 族,但骨子裏他們以波斯後裔自居。除了在伊朗,一部分波斯民族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 每當我們提到伊朗,總會忍不住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狂怒的暴民、被焚燒的外國旗幟、反西方標語、支持恐怖主義等。這些畫面 嚴重歪曲我們對伊朗波斯民族的印象,其實他們是一個非常熱情和友善的民族。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無比輝煌的波斯帝國,擁有四、五 千年古老的燦爛文化,波斯民族身上流淌著貴族的血液。 千年來這片土地戰亂紛飛,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都曾侵略他們;還有1979年那場顛覆性的伊斯蘭革命,為他們留下深深 印記。如今在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滿街是裹著頭巾、把曲線深埋在一襲黑色長袍內的神秘女人,酒吧、舞廳、俱樂部這些「導致腐敗 和墮落」的娛樂場所全面禁止。擁有世界第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卻因為受西方制裁,經濟倒退了三十年。 公元七世紀,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帝國的余威不在,並被迫皈依伊斯蘭教,連波斯文字都被改成阿拉伯字母。但波斯貴族骨子裏 蔑視征服者,在皈依伊斯蘭教過程中,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伊斯蘭教。波斯版的聖訓是由穆罕默德的大弟子阿里(波斯民族,第二任哈 里發)完成,這解釋與阿拉伯半島的遜尼派存有分歧,被稱為「什葉派」。今天伊朗是唯一什葉派占主體的穆斯林國家,以遵循原教旨 為治國理念,與開放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劃清界限。 伊朗曾經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前,全國GDP曾位居全球第四。但那場宗教革命使伊朗與歐美及其他阿拉伯的經 濟合作遲滯;後來兩伊戰爭更使情況雪上加霜。「曾經滄海」的感覺至今深深留在伊朗人腦海中。    1979年後成長起來的人被稱為「革命一代」,他們在伊朗七千萬人口中占超過三分之二比例。人們說這一代玩世不恭,對未來缺乏信 念。有人選擇離開伊朗,往歐美等地尋找機會;有人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持開放的心態;有人用非法衛星天線接收電視節目,沈浸在 西方文化中;有人對本族的波斯歷史了解豐富,同時又支持「伊斯蘭大統一」思想;有人覺得自己是純粹的波斯民族,有人定位自己是 純粹的伊斯蘭教徒。這一代人,夾裹在保守的宗教和開放的西方改革思想中。其實,他們是矛盾的一代人。而變化就來自於他們。 變化1:小家庭--現代波斯民族出生率偏低。過去波斯家庭有五個孩子,今天多子女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女人推遲結婚年齡,希望婚 前可以獲得更多機會;男人也一樣傾向遲婚,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夠撐起一個家,甚至有些人選擇不結婚。伊朗政府正試圖扭轉這趨勢, 但基本上是失敗的。 變化2:城市化--許多波斯民族選擇離開農村遷移到城市,包括女人也不惜違反社會準則,往城市尋找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伊朗首 都德黑蘭像一塊磁鐵吸引了無數人,目前該城市人口已超過一千兩百萬,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伊朗其他城市也迅速擴大,估計到 2050年80%伊朗人將住在城市。 變化3:人民希望看到變革--伊朗政府將工業部門國有化,控制該國四分之三的經濟,人民指責這是導致高通貨膨脹,生活水平下降和 高失業率的政策,對領導層充滿憤怒;政治上伊朗最高領袖也直接控制政治候選人,以這種方式永久保留自己的權力,並且無情鎮壓異 議人士,令人對未來感到悲觀;政教合一也使人民對宗教強加給他們的限制感到沮喪和不滿。年輕一代對父輩的政治和宗教觀念幾乎沒 有興趣,也不想聽命於人;他們經歷了幾年前的選舉黑幕和隨後遊行示威時的野蠻鎮壓,不再相信任何事。大部分人都希望看到變革。 變化4:婦女的社會地位--伊朗女人試圖打破傳統,爭取更多教育機會。革命後伊朗婦女失去了前國王巴拉維政權時代許多權利。雖然 伊朗政府曾一度讓婦女接受教育,但最近卻改變了態度,因為發現受教育的婦女更積極參與抗議政府的活動。2013年伊朗政府發佈了 一項限制婦女接受教育的法令,提倡婦女要早婚,建立多子女的大家庭。目前婦女在伊朗社會的作用是一個沸點問題。 變化5:吸毒與色情問題--伊朗是目前世界吸毒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估計目前有三百多萬吸毒者,毒品走私和交易也普遍。另外,色情 與賣淫行業活躍,尤其是在城市。估計單單德黑蘭就有兩百五十所妓院和八十四千名妓女。許多妓女年輕貌美,不幸嫁給吸毒的丈夫, 被迫走上賣淫的悲慘之路。伊朗的離婚率也越來越高,2010年德黑蘭每四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 變化6:資訊帶來希望--目前伊朗手機普及率相當高,很多人都擁有一部以上非智能手機;互聯網普及率也超過60%且持續上升。雖然 伊朗政府嚴密監控互聯網,但聰明的伊朗人總有辦法瀏覽互聯網。除此,他們也透過黑市買衛星電視接收設備,觀賞西方節目。如今波 斯民族以更廣闊的視角看世界,雖然政府千方百計以伊斯蘭教義反對西方,卻擋不住伊朗人想要過不同的生活和擁抱變化的心。當然, 伊朗人從衛星電視節目和互聯網了解到許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基督教。 變化7:對福音越來越開放--基督教早在使徒時代已進入伊朗。波斯信徒也曾將福音帶到遠至中國。七世紀伊斯蘭教進入伊朗,基督徒 便成為二等公民,但教會依然存在。今天在波斯民族中基督徒是很小的群體,但卻發揮巨大影響力——保守估計從穆斯林改教的波斯基 督徒至少有幾十萬人,而這數字正穩定增長著。伊朗人已厭惡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也親眼目睹激進教義的可怕,於是有人選擇不再信 奉伊斯蘭教,改為過世俗化生活;也有人選擇接受主耶穌。如果說波斯民族對激進伊斯蘭教的厭惡是屬靈變革的火花,那引發火花的燃 料就是在革命前,忠心宣教士們撒下的福音種子,終於可以收割了。今天的伊朗人是對福音最開放的穆斯林族群之一。 以下是一位伊朗年輕人的心聲:「在巴列維王朝時代,因為財富增幅導致貧富差距和很多社會問題,有人就希望伊斯蘭革命能解決所有 問題,但事實證明伊斯蘭不能拯救伊朗。可是我們不希望再次通過革命來改變伊朗了,敘利亞和埃及還有利比亞革命的結果都不好,敘 利亞到現在還在打仗,八十萬人無家可歸,我更希望能由政府或者上層人士來主導,通過改革,而不是革命來改變伊朗……」 親愛的代禱者,我們都知道,只有相信全能真神,伊朗人才有真正的改革。 宣教士傳記一 珍•杜利特爾 Jane Doolittle 1921年,珍•杜利特爾從威爾斯學院(Wells College)畢業後,獨自一人懷著不太確定的心情來到伊朗的首都德黑蘭Tehran), 暫時頂替一位宣教士在教會學校(Iran Bethel School)當生物老師。當時杜利特爾以為這只是一項「短期」任務,沒想到她之後 的五十八年,大部分時間都在伊朗度過。 杜利特爾出發到德黑蘭之前,曾在德梅因(Des Moines)的「學生志願大會」獻身成為一名海外宣教士,只是她原本希望以醫生的 身份到非洲參與醫療宣教,沒有想過要在德黑蘭當老師。 1924年,當杜利特爾任教三年屆滿時,突然身患重病,醫生建議她回國治療。一開始她以為自己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導致背部十分 疼痛,後經診斷是「椎間盤突出」,需要做整形外科手術。 杜利特爾一直沒有放棄當醫生的夢想,但現在她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自己再也沒有能力成為醫生了。



讓我們祈禱! 1 祈禱伊朗出現屬靈豐收,無數穆斯林背景的波斯民族成為信徒。 2 伊朗政府企圖伊斯蘭化這國家,祈禱這種企圖讓伊斯蘭教在伊朗人心中完全喪失信譽。 3 祈禱聖靈讓講波斯語的每個族群都渴求真理和正義,帶領這些族群認識耶穌。 4 祈禱主耶穌使用波斯信徒將福音傳到中亞各地。 天父,我們的身體和生命都掌握在你手中,雖然我們會有身體軟弱,卻有信心你正在看顧,永 不丟棄我們。今天我們要為每個在前線的宣教士禱告,特別為他們在醫療缺乏的工場上能有健 康的身體禱告。也記念患病的宣教士,求父醫治他們,也保守他們的信心,能時刻倚靠父度過 每一個困難的時刻。奉主名求,阿們。

       神的雙手在動工(一) 我在患難的日子尋求主,我整夜舉手禱告,總不倦怠,我的心不肯受安慰。詩篇77:2 不肯受安慰——這節經文的意思需要回到希伯來文來看。 「不肯受安慰」(meana hinachem)這話在舊約只有三處,這節經文是其中一處,另兩處在 創世記37:35和耶利米書31:15。 如果我們運用拉比式的解經原則keyotza bo bamakom acher(解經類推,請閱宣教日引 2014年10月22日第六道拉比的解經原則)就會發現雅各和耶穌之間在預言上是有聯繫的。 創世記三十七章記載雅各因為喪失愛子約瑟,哀慟得「不肯受安慰」,經文的意思可以是:雅 各說他會下到兒子那裡,悲哀仿佛向著陰間哀嚎。不過,我們不要把這解釋看為為是「下陰 間」,其間還有別的含意。 「下降」的概念常常與「下」埃及的概念相連。其實雅各「不肯受安慰」乃是預言說他和兒子 們將會下到埃及,去找那個他不知道其實還活著的兒子約瑟。換句話說,雅各對於約瑟已死的 謊言「不肯受安慰」,他宣稱自己要下到兒子那裡去。 或許雅各不知道自己是在說預言,然而創世記的作者卻肯定知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