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傳記二 珍•杜利特爾 Jane Doolittle

       杜利特爾做完手術,在康復期間收到了曾經任教的學校來信,邀請她擔 任該校的校長。對當時只有二十五歲的杜利特爾來說,這是一份巨大的 榮譽。 杜利特爾認真地準備自己接受這份新挑戰,她到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教育管理 學碩士學位,同時也進修聖經課程。當她重返伊朗還未正式上任前,又用了一年 時間學習波斯語和波斯文化。 當時伊朗人的識字率還不到1%,除了少數小型的私立學校以外,幾乎沒有其他 的學校。杜利特爾做好充份準備,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顆真誠愛伊朗人的心來 辦校,很快便吸引許多學生來報名。大部分學生是穆斯林,他們也知道這是一所教 會學校,將會教導聖經,也需要參加每天的基督教敬拜和禱告聚會。儘管如此,父 母們還是願意讓孩子報名入學。穆斯林學生對基督教的禱告感興趣,因為不像穆斯 林的禱告需要背誦經文,而是可以很自由、很個人地跟神說出心裡的話。 1931年,當杜利特爾回國休假期間,沙阿國王(Reza Shah)掌握政 權,他頒佈了一項法令,禁止波斯學生到外國人開設的小學唸書,這意味著 教會學校的學生將減少四分之三。1935年,教會學校改名為努爾巴克什學校 (Nurbakhsh),意思是「發光」。



天父,懇求幫助今天的宣教士,也能夠善用一切管道和資源去接觸福音對 象,以最適合當地需要和文化的方式,將人帶到三一神面前。求父為宣教 士們打開學校、醫院、慈善、商業等大門,讓恩典能透過各種管道流通到 未得之民當中。奉主名求,阿們。

       神的雙手在動工(二) 我在患難的日子尋求主,我整夜舉手禱告,總不倦怠,我的心不肯受安 慰。詩篇77:2 不肯受安慰——當我們在耶利米書三十一章看見同樣的句子,發現那是關於 拉結兒女的預言宣告。拉結哭泣、不肯受安慰,因為她的子女「都不在了」(至 少譯本是這麼翻這句話)。然而,希伯來正文說的不是「他們都不在了」,而是 說「他不在了」。換句話說,正文特意將複數(子女)轉換為單數(他)。拉比 式的解經類推解經原則向我們顯示,拉結是在為約瑟哀哭,因他就是好幾次在創 世記中被形容為「不在了」的那位。 大衛這位以色列聰明的神學詩人,看見了「雅各、安慰和約瑟」之間的聯 繫,他當然也看見將來的彌賽亞是約瑟的兒子。馬太把耶利米書不肯受安慰的 話,用在耶穌下埃及之後發生在伯利恆的災難事件,正如約瑟下埃及是神為解救 自己百姓所預備的。 在第一世紀,多數猶太人期望看見的彌賽亞是大衛的子孫,一位無往不勝的 英雄。沒有想到耶穌卻是約瑟的兒子,是以受苦的僕人出現。 馬太福音的作者認出這份差距,他把耶利米書的「不肯受安慰」運用在耶 穌下埃及之後的伯利恒災難上,正如約瑟下埃及,神預備他將來拯救神的百 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