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傳換日線:宣教,差傳,大使命,傳福音 // 巴基斯坦|金沃爾穆斯林Muslim Jhinwar People
差傳換日線:宣教,差傳,大使命,傳福音

作者: 彭書睿

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差傳換日線:宣教,差傳,大使命,傳福音

若是都一樣,會不會怎樣?

過去的十年來,從把握時機(Kairos)課程到挑戰視野(N-Vision),宣教心視野(又稱展望Perspectives Study Program)與探索(Xplore),所有的宣教裝備課程我幾乎無役不與(2018年於舉目論壇的「差傳動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3篇文章有詳述這些課程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神的話語(God's Word)來切入,幫助許多弟兄姊妹甚至牧者去了解神的心意(God's Heart),抽絲剝繭去重新體驗聖經的最重要的一個大敘事,也就是神的榮耀(God's Glory)在各族各民各方被彰顯與尊崇。

然而這個所謂的「通識教育」,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從紐西蘭奧克蘭、紐約、吉隆坡、溫州、雲林虎尾,幾乎任何的場合,當我問到「宣教是什麼?」「你上一次的宣教經驗是什麼?」得到的答案都是令人困惑的,宣教、宣道、大使命、傳福音、植堂、佈道,幾乎沒有人可以提出來有什麼異同。難道都是一樣的嗎?我的思路很簡單,那以後宣教年會或差傳年會都改叫做「傳福音年會」好了,一年提醒一次,該要傳福音了(嗎?)。

2017年底,兩位資深的宣教人,一位是差會背景的Denny Spitters(Pioneers USA)一位是教會的差傳牧師Matthew Ellison一起寫了一本《當什麼都是宣教的時候》(When Everything is Missions)。他們的論述非常直白:我們「不都是」宣教士,也不是每一件事都應該被定義為「宣教」。如果沒有正確的去了解宣教的意義,我們不可能去有效的承接基督所給予教會的使命。

去年底宣教學術界最具指標性的《Mission Frontiers》雜誌,就以這個為主題,好好地討論了一番。裡面有一個大衛普萊特(David Platt)牧師的專訪。提問的人很犀利,講到「不是每個基督的門徒都是宣教士嗎?」「任何教會的事工不都是『宣教』事工嗎?」「你怎麼看我們每一天的見證?既然我們都是被差派的(約20:21),不就是宣教?」他回答說:沒錯,每一個耶穌的跟隨者都被差派了,承接了使命,而且被賦予了為耶穌來作主門徒的權柄。以這點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福音使命的人,不論近處或遠處。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得到像是使徒行傳第十三章,聖靈特別差派保羅與巴拿巴,前去福音未曾聽聞的地方去。我會定義宣教士是那些被聖靈差派,跨越地理位置、文化,或是語言障礙的到未聞福音的人群去的門徒……

關於宣教的定義,這是一個在教會裡面莫衷一是的大議題,幾乎每天都在面對。就算我有定見,但我也知道這沒有會「贏」的空間。不過,我想這些對話是需要的,從地方教會到整體大公的教會是該如何去理解神的心意,著實是功課。求主憐憫,讓我們這群使用宣教日引的讀者們,能夠從每一天的禱告委身起,體貼神的心意。

本文節錄自《舉目》雜誌2020十月刊(線上)

巴基斯坦|金沃爾穆斯林Muslim Jhinwar People 靠阿訇了解古蘭經, 人口|約78萬,集中地|西旁遮普、信德省,語言|西旁遮普語

對很多宗教而言,人要「得救」,如透過一則長長的數學加減公式──用善行銷抵罪孽。金沃爾穆斯林也不例外,他們盼望在審判那日,自己的好行為多過壞行為。他們不明白聖經所說的:「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藉著在基督耶穌裡的救贖,就白白地得稱為義。」

大部分的金沃爾人住在印度,以船夫、漁夫為業,地位很低。而住在巴基斯坦的金沃爾人,則清一色為穆斯林。

金沃爾穆斯林不懂阿拉伯語,所以看不懂他們的宗教聖書古蘭經,只能依賴宗教領袖伊瑪目(Imam,又譯阿訇)或毛拉(Mullah)教導他們伊斯蘭信仰的教義。

他們很需要知道神愛他們,也需要有人能將聖經內容用旁遮普語講給他們聽。



天父,求賜給金沃爾穆斯林對真理的饑渴,吸引他們來到主面前。求神差派宣教士接觸他們,有機會進入金沃爾家庭,帶領整個大家族歸向基督。禱告他們有生生不息的家庭歸主運動,能在巴基斯坦形成有影響力的基督群體,成為穆斯林歸主的典範與見證。「神有豐富的憐憫,因著他愛我們的大愛,竟在我們因過犯而死了的時候,使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可見你們得救是本乎恩。」禱告金沃爾穆斯林相信神白白的恩典,靈性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路15:24)

我這個兒子---浪子比喻的重點是什麼?是浪子的愚蠢嗎?是哥哥的嫉妒和憤怒嗎?或是父親的饒恕嗎?

outos ho huios mou字面是「這個我兒子」。這個特別的兒子,曾經死了,但現在活過來。父親說:「這個兒子還是我的兒子,是從死裡復活的。」家人的關係永遠不會改變。

我也是一個父親,但自認不太能做得到這點。我傾向於有條件地對待叛逆的兒女,我會歡迎他回來,但同時要看看他有否改變;我恐怕還要給他一段試驗期;我大概也不會跑去擁抱他,而且認為他應該要認錯。但神沒有給人試驗期,也沒有看人是不是悔改了。父神的這個屬性才是浪子比喻的重點。

除非我看見自己也是一個浪子,在我失望、落難、想要做一些事來賺取恩惠時,神無條件地接納和饒恕了我,我的生命才能有突破更新。任何時候,只要我認為自己不是浪子,就永遠不會以父神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任何人;我若不認為自己得到了寬大的饒恕,就無法去寬恕他人。

我接受了神的恩典,不要忘記對別人也該如此。

致謝: 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www.atgodstable.com 本刊經文取自和合本修訂版,若有使用其他聖經版本則會特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