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在東南亞

       1200年之後,來自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到1500年,馬來西亞和印尼已經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直到今天,穆斯林仍然是這兩個國家的主要人口。人們可能要問:為什麼伊斯蘭教沒有繼續向北發展,進入柬埔寨、緬甸等國家?一個原因是馬來西亞和印尼從未完全歸信佛教,例如在1000年,這兩個國家仍然有大量印度教徒。另外一個原因是阿拉伯移民在這兩個國家定居後,他們似乎不願前往北方的國家。定居的阿拉伯移民通常與當地居民通婚,通婚生下的孩子被看作是穆斯林,而不再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 1800年之後,歐洲強國開始在東南亞開拓殖民地。法國控制了越南、老撾和柬埔寨;英國則控制了緬甸和馬來西亞。歐洲人對東南亞的控制,為西方基督教宣教士開啟了一扇將福音帶給當地族群的大門。遺憾的是,大部分宣教士只讓很少的當地人歸主,原因是這些宣教士不知道如何以符合當地文化的方式宣教。 不過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緬甸的克倫人。美國宣教士耶德遜(Adoniran Judson)是第一個向克倫人宣教的外國宣教士。耶德遜發現克倫人願意接受福音的原因,是由於信奉佛教的緬甸人一向壓迫他們。克倫人希望找到一種使自己不同於緬甸人的方法,於是他們決定歸主。



       禱告的內容─仰望(一) 〔大衛的詩。〕「耶和華阿、我的心仰望你。」〈詩25:1〉 「耶和華阿、我的心仰望你。」仰望的希伯來原文是nasa,它有三種意義:舉起來〈字面意思〉,揹負或帶走〈尤其用在把罪疚和罪帶走〉,和拿走〈可按字面或象徵性使用〉,由上下文決定該用那種意思。可是大衛選擇用這個字,或許是因同時可用到這三種意義。大衛把他的心舉起來,腦中想像把自己帶到神面前,好像把一件祭物舉起放在祭壇上。你曾經來到這景況嗎?感覺到把自己獻給神的那種痛苦和饑渴嗎?因為曉得你願意把自己放在祂的祭壇上,準備犧牲自己,這是經歷最深的順服和最大痛苦的時刻。沒有人會帶著喜樂來到自我犧牲的祭壇,因為我必須在這祭壇上死去。若要有喜樂的話,也必須是在犧牲後發現神的恩典無窮境時才有。可是此刻,我把我的生命舉起來獻給審判全地的主,這是為什麼nasa是如此地恰當。 nasa,「舉起來」,也是「帶走」我的罪疚和罪的意思。除非我把我的心向神舉起來,否則祂無法把我的罪帶走。可是舉起來這動作,同時也是帶走的動作。我最怕的是我該在祂的祭壇上死掉,而實際上,這件事正好把我從懼怕中解放出來。「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主耶穌親自瞭解這原則,自我犧牲是通向自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