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之地

       印度非常炎熱,即使在樹蔭下也一樣。約翰和同工們,選擇了一個很方便前往周圍小村莊的地點,搭建帳篷。帳篷周圍沒有柵欄,因此經常有牛群光顧他們的帳篷。他們除了生了一個兒子Norman外,當時還收養了三個孤兒,故此,約翰和潔茜很盼望有一天能夠有自己的房子,以躲避當地華氏120度的高溫。他們甚至為這個尚未存在的房子起了一個印地語的名字:伊曼加(Imangah),意思是「信心之地」。 來到印度三年,在他們的女兒艾麗斯(Alice)出生之後不久,約翰一家搬到西韋特(Siwait)。約翰被任命為一家宣教機構的總監,他終於可以有一間期待很久的房子了。除了有工作和居住的房子,最讓約翰夫婦感到激動與興奮的是,約翰和同工們可以從這裡出發,到鄰近的村莊中宣講福音。結果許多印度人,不論男女老幼,都紛紛來到主日學校,聽他們宣講福音。 有一天,一個男人搖搖晃晃地來到約翰的宣教站,剛進門,就倒在地上,原來他的肚子被水牛角頂破了,腸子流出來了,當地人沒有醫藥,只好用稻草和破布條堵塞傷口。宣教站的護士用消毒藥水仔細清潔病人的傷口,將腸子放回體內,然後將一家製藥公司贈送給她試用的白色藥粉撒在傷口上。看到病人很快就治癒,當地人都非常驚奇。這是宣教站的護士首次在印度使用抗生素(白色藥粉)。 在宣教站周圍方圓二十五英里的地區內,有六十五個鄉村集市,卻沒有醫療服務,約翰在房子的空地上建立了一所醫院。開始了醫 療宣教,幾個月之後,一位醫生和一位護士來到這所醫院工作。約翰‧維普爾於1930年死於天花,享年只有四十六歲。約翰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正是由於他的努力,無數印度教徒找到了耶穌基督。



為今天在印度工作的宣教士的勇敢與博愛而感恩。求主讓他們的工作大有果效。(以上內容選自Juanita Owen的著作《恆河流經的地方》,Lakeland Color出版社1978年出版)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 當恨你的仇敵?-這是世人按血氣行事的方式,但是這樣做只能帶來更多的仇恨、不和,甚至紛爭;直到一方停下來,願意反覆思想主的話,並且開口為恨他的人禱告,事情的發展就開始有轉變了。原來主耶穌要我們為恨我們的人,以及處處與我們作對的人禱告,其目的是要幫助我們不行在世人當中,反要行在主裡面。這樣我們就會看見新的出路,因為遵行祂話語的人是為主所喜悅的,正如經上記著說 ﹕「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箴16:7)



有真理作價值觀,有聖靈扶持和感動,就能活出屬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