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 老撾克朗人 Lao Krang

       這個年輕婦女身穿鮮豔的橘、紅、黃三色連衣裙,人們一眼就能看出她是老撾克朗人。五萬名老撾克朗人居住在泰國西北部的八個省中,他們的語言與鄰國老撾的老撾語有密切聯繫。這種聯繫起源於250年前,當時他們的祖先居住在老撾,被入侵的暹羅(泰國)軍隊俘獲。被俘的老撾克朗人作為戰俘,被押送到今天他們居住的地方。老撾克朗人被迫成為奴隸,他們辛苦勞動,提高食品的產量,以供應暹羅軍隊。最終在1900年,仁慈的國王讓老撾克朗人獲得自由。 老撾克朗人雖然是農民,但他們的名字起源於一種染料。老撾克朗人擅長從一種叫做克朗(Krang)的甲蟲身上提取粘漿,用來作為紡織品的鮮紅色染料。原始的甲蟲提取工藝已經被現代化技術所取代,許多年輕人不再從事農場勞動,轉而去城市尋找職業。這個佛教族群只有很少的機會去認識基督。一位向佛教族群宣教的基督徒說:「宣教專家告訴我們,與佛教族群接觸時,必須對他們有充分的瞭解,必須敏感、溫和和樂於學習他們的文化,否則的話,很難在某些亞洲國家宣教。」



●祈禱那些希望將福音帶給老撾克朗人的宣教士首先瞭解這個族群,用符合當地文化的適當方式,與他們分享基督。

       動詞時態的邏輯─又知道、又明白(一) 「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叫你們又知道、 又明白、父在我裏面、」〈約10:38〉 希臘文十分看重時間和動作的準確性,在一個希臘句子裏,若想傳遞兩種不同的時間狀況,只需把動詞的時態稍做改變就行了。可惜的是,英文缺乏這樣的準確性,結果我們常常吃虧。我們以為「又知道、又明白」這片語,是由兩個同樣時態但不同的字組成,可是事實卻非如此。它是同一個字用了兩次,第一次的動詞時態告訴我們動作已完成,另一個時態則告訴我們那動作在目前一直持續進行著。這個小文法讓我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下面就是答案。 當主耶穌說,懷疑祂的人看到祂的聖工時,就能相信,祂不是說他們「會真的信靠祂」,這不是那字的目的。主耶穌使用那字的意思是「承認」,換句話說,當懷疑祂的人看到那些事情榮耀神,並且表示神與人之間的互動時,他就會承認這裡有些事值得考慮。他也許並不接受主耶穌就是基督,可是會開始思考這事。所以主耶穌說,這過程的下一個階段是「又知道、又明白」。此處用的希臘原文是ginosko,第一次是以過去完成式出現〈他會確切地曉得,這是已完成的動作〉,第二次是以現在式出現〈他會繼續曉得,它會影響他目前的情況〉。里昂‧摩利斯說,主耶穌希望兩件事發生:一時的豁然貫通,和繼續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