僳使徒富能仁(二) Fraser of Lisuland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富能仁五十二歲那年,他在保山因惡性腦瘧疾逝世。遺下妻子、兩個女兒和一個尚未出生的女兒。那時,他和同工已翻好僳新約聖經,成立了僳聖經學校。薩爾溫江流域的人來到保山,為他舉行了一次僳語的禮拜。禱告、唱詩、獻詞全是僳語,代表了山區千萬信徒對他的告別。

      富能仁死後,聖經學校成為僳及多個部落訓練工人的所在。一九四一年的畢業禮,有一千人參加,學生來自十個部落。一九五零年宣教士要全部撤離,有八百僳人唱哈利路亞大合唱,為他們送行。接著來的艱苦日子,這個年輕的教會,經歷了火的洗禮,成千上萬僳信徒離開中國,前往緬甸。今日緬甸的僳人,有許多姓余,就是紀念和取名於富能仁的英文姓的諧音Fraser (Fish)。

      今日,中國境內和緬甸的僳人,超過百分之五十是基督徒。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緬北教會發了一張榮譽證書寄往英國,內容如下:

      「從一九二零年在撣族、果敢縣、六家區、杏塘村,建立僳僄教會起,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已整時五十八年。在此期間,富能仁牧師…三哥,曾順從神的吩咐,專心全意事奉,負起耶穌基督教會的工作,功勞永在,本教會領袖特贈榮譽證書,以誌不忘。」



為付上生命代價的宣教士感謝神。求神使用僳教會,在中國成為差傳大軍

       「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立起帳幕。」(出26:30)

      神設立會幕為要向人顯明自己,並住在他們中間。會幕成長方形,長三十肘(四十五呎),闊十肘(十五呎),外有幕牆長一百肘(一百五十呎),闊五十肘(七十五呎)圍繞保護會幕。會幕只有一個入口,預表基督是人到神面前的唯一途徑。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

      到會幕內敬拜的人,先要就近獻燔祭的銅壇。壇上祭物象徵基督的死。祭牲全燒在壇上,預表基督甘願犧牲為罪人死在十架上,他不單是神的羔羊,除去我們的罪,也是我們的大祭司,就是在天上至大者右邊的尊榮大祭司。



神不再在會幕居住。乃住在每個信徒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