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治下的孟買 1817年,英國在獲得了統治西印度的更大權力後,開始一項大膽的計劃,通過填海造地的方法,將孟買的七個島嶼連接起來。孟買一直處於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之下,但在1857年印度民主主義者爆發起義之後,英國政府接管了這個城市。 一位帕西人(Parsee,印度拜火教徒)于1854年開辦了印度第一家棉紗廠,這個時間選擇得很及時。1861至1865年的美國內戰,中斷了美國對英國的棉花供應。英國人於是將目光盯向印度棉花,他們迫切需要帕西人的棉紗廠。1869年,埃及的蘇伊士(Suez)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孟買與歐洲的海上距離。作為一個港口城市,孟買對英國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大。英國人建立了先進的鐵路系統,以便將印度內地的原料運往孟買。漸漸地,孟買就成為一個商港。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英國人的安排,特別是帕西棉花商人,他們當中有一些人秘密資助印度獨立運動。一位印度教商人,也就是後來的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離開南非,於1915年抵達孟買,領導印度獨立運動。印度國民會議於1942年8月8日發表《離開印度》言論,五年之後,英國人果然離開印度,印度獲得獨立。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賽40:22) 「地球大圈」在希伯來文可解作圓球。這個地球雖然很大,直徑有12,760公里,但神比這地球更大。「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從祂眼中看,地上的居民就像蝗蟲一樣渺小,這裡所表達的,是神的偉大是我們所測不透的。接著經文以鋪幔子、開帳棚來比喻創造世界的過程,在神的手裡就是這麼簡單、容易的事。所以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正如 「主耶和華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 (耶32:17) 可是我們常以自己的有限去測度神的無限,以致未能把擔子交託,心靈也無法進入安息裡。
遇到困難的時候,若只習慣自己跟自己籌算,就不容易有意識跟別人商量,更無法交託給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