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蘋果─紐約

       遠在1885年自由女神豎立在港口迎接新移民之前,紐約市就已是他們喜歡落腳的地方。十九世紀中葉,因為英國和德國農作物歉收,迫使許多愛爾蘭人和德國人離鄉謀生。他們來到紐約市,令紐約的人口從1830年的二十萬人,到1850年,在二十年內,增加至五十二萬人。十年後,1860年,再聚增到一百萬人。

      紐約市一向是歐洲移民和難民的目的地;今天仍不例外,除了有波斯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為了逃離戰爭而來到了紐約外,那些來自加勒比海群島和中國的移民比例也相當多,另外,紐約這個 「大蘋果」 也是美國境內最大的印巴難民之家。紐約一直向全世界的移民張開她的懷抱。

      現在讓我們看看今天紐約市三個最大的非基督徒族群 ﹕以他們移民的時間為序,分別是猶太人,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和其他南亞洲人。 (編註 ﹕根據紐約市歷史協會資料,紐約被稱為美國的大蘋果,可追朔至十九世紀時,紐約上流社會在追慕一暱名叫夏娃的美貌女子的糜爛生活,被隱喻為 「你可想試一口夏娃的蘋果」 而開始。後來十九世紀末,政治家在競選時,曾喻紐約是 「頹敗的聯邦制度下的爛蘋果」。這時,用蘋果來稱呼紐約己開始流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時,被爵士樂手引用,在歌中以蘋果的正面好處來代表紐約,遂在七十年代正式被紐約州旅遊協會採用,用蘋果來象徵紐約的光明面,至此,紐約就是美國的大蘋果。)



       哈拿在耶和華面前不住的祈禱…以利以為她喝醉了。 (撒上1:12-13)

       哈拿極為懇切地向神祈求給她一個兒子,以致在神的殿中被誤會為喝醉酒。我們上一次向神懇切地傾吐心意在甚麼時候,以致被人認為我們不是很正常、嚴肅和有自制能力﹖永活的神邀請我們不但把個人的需要帶到衪跟前,還叫我們去為那些在我們身邊以外的人懇切祈求。

      主啊,讓你對世界的愛深深地感動我們去懇切地、恆久地為其他人禱告。



我們應該把每一次痛苦的經歷,視為信心增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