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印度的西藏地圖

宣教士傳記(一)摩拉維亞的宣教士 Moravian Missionary Biography

文:潘美玲

       若要在西藏境外,找到最能代表西藏傳統的地方,達蘭薩拉(Dharamshala)可能是大家心目中的答案,因為是達賴喇嘛在印度安頓所在,也是當前西藏流亡政府的行政中心。但是對藏人而言,這是一個和印度人混居、氣候景觀都需要重新適應的新故鄉,而印度最北方的拉達克則不論在風土民情、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都屬於傳統西藏文明的範圍,而有「小西藏」之稱;也因為高山、峽谷、河流、沙漠等奇景而有「香格里拉」的美稱。

首都列城(Leh)的海拔3,500公尺,猶如地球表面草木不生的高山上,環繞著大片綠洲山谷,彷如縮小版的拉薩山谷。拉達克約80%人口信仰藏傳佛教,是印度最大的佛教地區。更重要的是,自從佛教傳入拉達克後,一直沒有中斷。離列城約8公里,達賴喇嘛的夏宮就修建在拉達克人民捐資的土地上,附近還有一座提克西寺(Thiksay Gompa),其建築風格有「小布達拉」之稱。歷史上, 拉達克屬於「阿里三圍」,深受西藏文化的影響。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西部,喀拉崑崙山間,最接近西藏的羌塘只有200公里。幾世紀以來,首府列城是西藏高原和印度河流域重要的來往貿易要站;群山兩邊的牧民也隨著季節逐水草移動。當印度佛教傳到西藏時,成為藏傳佛教;佛教在印度式微後,藏傳佛教則保留下來,成為大喜馬拉雅山區的文化共同體。西元1846年, 英國人入侵克什米爾,將拉達克劃為克什米爾的一部分;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英國人將拉達克與克什米爾一起交給了印度。後來因為宗教差異,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分治,傳統「阿里三圍」分屬印度、巴基斯坦,該地並成為位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邊界未定的地帶。今天,這塊佛國土地隨著西方帝國主義的擴張與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在飄揚著五彩風馬旗和傳統藏式建築與白色舍利塔之間,成為印度政府重兵駐守之地,到處可見穿迷彩草綠軍服的士兵和軍用卡車穿梭其間,透發著濃濃的戰地氣息。拉達克壯觀的山川景象,成為印度寶萊塢電影的場景,曾熱映的印度片「三個傻瓜」(3 idiots)中男女主角重逢的蔚藍湖畔,就是在拉達克的班公措(湖)(Pangong Tso),該湖東部約2/3位於西藏境內,由中國控制;西部約1/3則屬印度控制。

在異鄉的家自然的人文地理能跨越高山峻嶺,現代民族國家強權築起的疆界卻使家人離散、親人兩隔。我從南印度開始走訪藏人定居點,並一路往北回溯藏人來到印度的遷移歷程,距離地平線的高度也開始節節上升。

2009年6月,我首度來到海拔2,000多公尺的馬納里(Manali),位於庫魯河谷(Kullu),接近雪線所在。這地方過去的名稱為「Kulanthpitha」,意思是「可居住的世界盡頭」。再往北開一個多小時車程,就可以來到海拔3978公尺的羅唐關口(Rohtang Pass),這個藏文名稱指的是「屍骨之地」。這裡長年冰封、高山道路難行,是個奪命的險境。

1959年,大批西藏難民剛流亡印度時,就是在此高山峻嶺間幫印度政府開鑿公路,大約有10年的時間以此賺取維生的工資。現在沿著已開通的公路,馬納里成為印度最受歡迎的蜜月勝地;羅唐也成為印度中產階級在酷夏時前來避暑的滑雪觀光景點。上山沿途的路邊,出租連身滑雪衣、雪靴和雪橇的店櫛比鄰次,在印度仲夏烈日當空下,彷彿超現實的魔幻景象。我生平首次來到這種高度,開始感覺缺氧頭痛之際,此程一路伴我、用英文和我交談的藏人朋友楚伯(Chopel),竟用中文唱起「那就是西藏高原」。我們一起遙望著遠方的群山,知道他的家鄉就在山的那一邊。當時我隨口對他說:「你大聲喊,說不定你的家人會聽得到。」但我隨即改口:「你知道我是開玩笑的。」楚伯卻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一定聽得到!」他的回答反讓我哽咽心酸。

寄人籬下的生活

2010年夏天,我又從德里乘十幾個小時車程來到馬納里。這回我要往上挑戰跨越5,000公尺以上。歷經一天半的顛簸車程,才終於來到有小西藏之稱的拉達克。這裡約有近7,000名流亡藏人聚居。藏人在這裡也有毛衣市場,外牆上漆著「Thank you India, 50 years in

exile」,公開表示對印度的感謝。既然地理和文化如此接近西藏的家園,在這裡的藏人應該最有回家的感覺,他們的西藏認同應該也是最明顯的吧?

2011年夏天, 我有機會拜訪位於列城郊區的藏人安置點索南林(Sonamling)。第一位由選民投票選出的最年輕首席代表,今年41歲在拉達克出生的扎西頓珠,以堅定的口吻回答我的問題:「我是西藏人,但我也是拉達克人。」當我再進行其他訪談時,發現他的回答不是特例。

有宗教信仰自由就滿足了

其實藏人在拉達克只是寄人籬下,連次等公民都稱不上的流亡難民。藏人不能和當地擁有印度公民權的拉達克人一樣,具有購買土地,或在印度公家機構任職的資格。雖然當地有多達2,500名學生進入西藏兒童村(TCV)學校就讀,高達90%當地青少年能接受教育,但即使他們拿到學位,頂多只能在流亡政府開辦的學校擔任教師。其他人只能以勞動方式謀生、經營小生意,或以種植苜蓿草作為牲畜的飼料。至於有些人到當地私立學校教書,或在旅行社擔任登山嚮導的工作,也經常受到差別待遇,因而藏人在當地經濟上處於劣勢。整體而言,拉達克的寺院屬於藏傳佛教文明,依然承襲藏傳佛教傳統的管轄體系,例如「格魯派」(黃教)還是轉世的阿里仁波切管區。達賴喇嘛被拉達克人尊為精神領袖;西藏高僧喇嘛在此具有崇高的地位;拉達克的出家喇嘛也以到印度南部重建的西藏三大寺留學研讀,取得「格西」(藏傳佛教高級學位)為目標。從宗教文化體制而言,藏傳佛教是拉達克的主流文化,但在民族國家體制下,藏人並沒有印度的公民身分,經濟處境處於弱勢。然而印度將拉達克劃為自治區,容許拉達克人制訂適合當地的法令,使他們得以妥善保存傳統的宗教文化,能自由舉行法會,寺院教育也能延續。對藏人來說,即使生活只能維持溫飽,但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們就滿足了。台灣的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拔熱.達瓦才仁曾經寫道:「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西藏滅亡了,只要印度仍然保持民主制度,拉達克一定是最後的西藏,那時如果我還活著,那就只好移民到拉達克了。離開西藏文化而生存,對我永遠是痛苦。」

編案克什米爾位於印度最北端的喜馬拉雅山脈,被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和阿富汗所圍繞,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分別控制不同的區域(請參閱上期的主題文章:烽煙裡的天堂:克什米爾)。上期我們將禱告重心放在由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邦的穆斯林;本期我們將為這地區的非穆斯林,也就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禱告。我們會先從佛教徒開始,然後到印度教徒,最後是為兩個北移的錫克教族群禱告。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邦涵蓋了3個地區:查謨、克什米爾谷和拉達克。住在克什米爾谷的主要是穆斯林;查謨則是印度教徒的聚居地,而拉達克(Ladakh)主要是佛教徒,居民多是和藏人同源的黃種人。讓我們以這篇文章來認識最多佛教徒的拉達克。原文:潘美玲[印度的西藏地圖]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三張:拉達克(Ladakh)

(引自芭樂人類學https://

guavanthropology.tw/

article/2188)

宣教士傳記(一)摩拉維亞的宣教士 Moravian Missionary Biography

1850年代初期,兩名天主教宣教士在試圖進入西藏時不幸被殺。很明顯,想要在這片固守佛教的地方傳揚福音,將會面臨艱難的考驗,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然而明知環境兇險,摩拉維亞宣教士(注)仍然勇往直前。

1855年,摩拉維亞的宣教士艾德華‧佩格(Eduard Pagell)和奧格斯‧魏漢‧海德(August Wilhelm Heyde)展開了一場西藏探索之旅。他們穿越了近兩萬英呎高的山間小徑,才抵達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的拉達克(Ladakh)。然而當地人並不歡迎他們,村落首領促他們趕快離開。他們只好在儘可能靠近中國管轄的西藏地區設立宣教站。這個偏僻的前哨站位於1萬英呎高,比起西藏其他更高海拔的地方,這裡對歐洲人的身體來說較容易適應。

1857年,兩名宣教士迎來他們的主管海瑞克‧奧格斯‧傑許(Heinrich

August Jaeschke),三人專注於把基督教文學和聖經翻譯成藏文。1859年,他們的伴侶也相繼前來,同心配搭服侍。摩拉維亞宣教士面對西藏人的第一個障礙,就是冷漠。西藏人要不漠視他們所傳講的,要不視他們為不真誠的人。西藏人很難相信基督徒會嚴正看待罪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殺生食肉的基督徒怎可能會認真對待自己的罪?

注:摩拉維亞宣教運動為早期基督教宣教史上大型的宣教運動之一,在30年間差派了數以百計的宣教士遍布世界各地。



天父,求你使拉達克的西藏民族了解基督的聖潔和衪在十字架所預備赦罪之恩。讓他們明白離了主,無論怎樣嚴守宗教戒律,罪都無法得到赦免。今天聖靈以耶穌的位格在地上運行,「祂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求神使所有的拉達克民族認識聖靈,並渴望聖靈住在他們裡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耶和華阿、我知道你的判語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詩119:75

誠實--當我為病人得醫治禱告時,經常不知如何求神?我知道人們需要神的幫助,卻怕自己的禱告不合乎神的目的。大衛調整了我的視角。他看到受苦有時是來自神的信實,而不是被神拋棄。「誠實」這字的字根是

aman,這節是以emunah的形式出現,或我們禱告時說的amen(阿們)。這些字都含有「絕對可靠」和「確定」的觀念。詩人使用這些字,讓人聯想到能讓神說「阿們」的事,一定是祂完美的旨意成全在人身上的事。只有神才真知道自己的計畫,除非我們在禱告中清楚聽到祂說,否則就是擅自作主,認為我們的禱告在贊同祂的目的。當我們說「阿們」時,就在肯定我們的想法與神一樣,既是這樣,最好小心我們祈求的內容。大衛看到了苦難有神的目的,是因神全然可靠,苦難才臨到我。我們大部份人卻是反過來看,認為神只會讓我們的生活更順利。我們的禱告必須與祂的目的相符合, 詩人願意聽憑神,信靠祂,耶穌也說願父的旨意成就,讓我們對此說阿們。

本期的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2009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 http://www.atgodstable.com 本刊經文取自和合本修訂版,若有使用其他聖經版本則會特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