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高牆,走進印度高種姓群體的世界 // 印度|布米哈爾婆羅門
跨越高牆,走進印度高種姓群體的世界

文:穎穎 (宣教日引印度訪宣隊)

       Frontier People Groups 福音邊緣群體禱告系列

跨越高牆,走進印度高種姓群體的世界

12月的北印度披著風和日麗的外衣,白天大概十幾度,夜裡大概7、8攝氏度,這樣的溫度有時讓人感到舒服;有時卻覺得寒冷,和北印度給我的感覺相似。這個誕生於恆河旁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文化薈萃的寶地,有它極富吸引力且獨特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歷史傳統延續至今、根深蒂固令人不舒服的東西。然而,不舒服的是我們這些外來者,大部分身在古國的人早已習以常。

千年來周而復始上演著的一幕

瓦拉納西是印度教氛圍最濃厚的地方,也是北印度的文化中心,是訪宣隊的第一站。

夕陽餘暉後,多數瓦拉納西人會聚集在恆河邊,因為這裡每一晚都舉行名為「普迦」(Puja)的夜祭。

這一天,宣教士領著我們從車水馬龍、叫賣聲、喇叭聲的熱鬧街道,穿入一條狹窄曲折的巷道,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一路上老

舊房舍、古老寺廟、沒落的貴族宅第和大小不一的靈修中心混雜在各種小店鋪之中,越過這個老城區就是恆河岸口了。

我們抵達時,只見恆河邊已人頭攢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和遊客坐滿河壇的臺階,連恆河邊上的船只也坐滿了人,望過去一片黑壓壓的。

夜祭儀式即將開始,我們找個地方遠遠站著觀望。

這時,祭臺四周的油燈點燃了,7個身穿黃色絲綢衣裳的祭司雙手合十,面向河邊赤足並排站立。主祭臺的祭司神情肅穆地吹起深沉而肅穆的螺號,螺號聲響徹恆河夜空,拉開了夜祭的序幕。

祭司不停吟唱古老梵文、揮舞佛塵、念念有詞。煙霧繚繞,梵音漸增,不知不覺把現場的人帶入神秘縹緲、夢幻迷離的氛圍中。

宣教士告訴我們,每晚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風雨無阻來參與恆河夜祭。這一幕周而復始在瓦拉納西上演,歷經了幾千年。

宣教士感到不適,我們在人群散去前離開。宣教士在瓦拉納西超過10年,早已習慣瓦拉納西各種刺耳噪音,唯獨梵文誦經聲,他一聽就不舒服,始終不能習慣。應該說,他不願意習慣。

當人潮褪去後,瓦拉納西又進入一個安寧的夜。

千年來被接受的種姓制度

在印度教裡,只有婆羅門種姓可以執行這種宗教祭祀,他們代表神的化身。婆羅門僅占印度總人口的5%,卻享有最崇高地位,這和印度種姓制度的來源有很大關係。

大約公元前1,500年,來自中亞南部說印歐語的雅利安人入侵恆河流域,征服了在裡生活的達羅毗荼人。為了鞏固統治地位,雅利安人創建了界線分明的種姓制度,借用婆羅門教教義把人分為「潔凈」與「不潔凈」兩類。雅利安人自詡潔凈者;其他人都不潔凈,終日勞動就為了供養「潔凈者」。

雅利安人自身的群體也很龐大,於是劃分出四個等級,最高等級是祭司「婆羅門」,今天,許多人也從事利潤豐厚的工作,例如電腦工程、醫藥與商業領域。

第二等級是統治階層「剎帝利」,最著名是拉吉普特人(Rajputs),曾擔任軍官、騎士和士兵,寶萊塢拍攝了許多關於他們叱吒沙場立下汗馬功勞的電影。

第三等級是商業種姓「吠舍」,許多人擁有豐厚財富,但他們不如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聲望,所以不少人成為改革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以上三種皆屬於「高種姓」,他們不能與「不潔凈」的人來往。

最後一個等級是「首陀羅」,主要從事勞力工作。另外還有一個更低的,就是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賤民達利特,他們大多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當地原住民。

三千多年來,印度人早已接受出生就決定了其所屬的種姓和職業,就算這制度提供少數的高種姓成員很多特權,而多數人口的低種姓群體卻遭剝削,卻仍然可以存留那麼久,主要是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崇尚種姓制度,認為是神把人根據修行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種姓,這樣從出生起就可以因材施教、加以提高,如此能擁有更純凈的信仰,輪迴來世時得以提升。(明天繼續…)

這個月我們將為印度的高種姓群體禱告,他們以自身的傳統、宗教、地位為榮,很難脫離同溫層與舒適圈,擁抱基督信仰。但我們相信當基督徒開始為他們禱告時,聖靈的大能會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它都順服基督!

印度|布米哈爾婆羅門Bhumihar Brahmans

擠進婆羅門圈子

人口|約276萬,集中地|比哈爾邦,語言|印地語

布米哈爾人真的是婆羅門嗎?就連印度人都各執一詞。

婆羅門身為種姓制度頂層,享有印度教最高的特權和宗教責任。位於印度東北部的布米哈爾人,大約從英殖政府著手調查印度

種姓時,開始游說與爭取婆羅門的地位。他們積極地支持與配合英國政府與獨立後的印度政府,爭取身分認定。

但你問其他的婆羅門人會不會把女兒嫁給布米哈爾人時,他們可能也會表現出遲疑的態度,因為一些印度人認為布米哈爾人是

第二階層的刹帝利(統治者、戰士),或是第四階層的工人首陀羅。

但是,非常多布米哈爾人還是在印度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擁有大片雇低種姓耕種的土地。他們很早就知道教育的強大力量,

看重子女的教育,連女兒也不例外,群體中不乏各界的菁英人士。

布米哈爾人多數生活在印度最貧窮的比哈爾邦,但他們並不貧困,而是該邦最富有的市民之一。他們一直很抗拒接受耶穌基督。



天父,布米哈爾人的生活可能樣樣都好,一無所缺,我們禱告布米哈爾人意識到心靈的空缺唯有基督能夠滿足。求主讓他們在宣教士、基督徒身上看見真正的快樂與滿足:「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當布米哈爾家庭接觸福音時,求聖靈引導他們對神抱持渴慕與敞開的心,願意聆聽、順服主的話語;使他們經歷主同在的平安與喜樂,體會到地上的一切與基督相比只是塵土。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惡人想得壞人的獵物;義人的根結出果實。(箴12:12)

想得---無論你擁有多少,都不會覺得足夠,這就是積累的定律:擁有越多,就想得到的更多。富可敵國的所羅門王對此有深刻的看法。

hamad的意思很廣,可以用來描述「渴望或喜歡某樣東西」;也可用來描繪「貪戀某樣東西」,由上下文決定意思。有時「擁有」可以帶來喜樂與神的目的;有時會成為不斷索取和自私的來源,也是由「上下文」決定。

經文的直譯是「義人的根是他會給出」。神會供應所需給我們,當我們是在義人的生活這上下文中,就會由神決定要放多少財物在我手中,我只是看管者,神給我的,我再分發給別人。

但如果我的人生全是關乎「我、我的家庭、什麼都是我的」,就是在貪戀和貪婪的上下文中了。

我們的人生應該是我的志願和神的心意達成一致,我就有力量抵擋世界所推崇的累積財富、權力、地位、性愛和時間的誘惑。這些不是我的神。

致謝: 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www.atgodstable.com 本刊經文取自和合本修訂版,若有使用其他聖經版本則會特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