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與暴戾

       美國政府在打擊恐怖份子之際,正極力說服阿拉伯年輕穆斯林接受西方價值觀。薩瓦 (SAWA阿拉伯語,一塊兒的意思) 廣播電臺以極巧妙的方式,讓有潛力反美的阿拉伯年輕人,聽到從美國角度來看世界大事的信息。在簡短親美的新聞報導中,夾雜著阿拉伯和美國流行歌曲。例如:聽完美國布希總統簡短的演說之後,就會聽到下列歌詞:「在這星光閃爍的夜空下,請親吻我,在月光流瀉之地,激起我的真情,奏起樂曲吧,螢火蟲將隨聲起舞。」 你或許會問:這種純情歌曲有什麼不對嗎?在某些情況下或許無害,可是在仍採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文化中,這會對年輕人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青少年是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受到影響,不過,也不是每人都接受此改變,特別是傳統的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對這些改變有極強烈的反彈,因他們知道西方享樂主義,和無限制的個人主義極具毀滅性。話又說回來,西方享樂主義並非惟一具毀滅性的人生觀。在印度,好戰和殘暴的軍國主義者 (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 或稱RSS) 組織,就特別喜歡吸收年幼、十二歲以下、可塑性高的男孩子做成員,對他們很早就灌輸教義。當他們加入組織後,立即被洗腦,相信印度教是惟一值得印度人信奉的宗教,印度教徒才是印度的原住民,印度文化由他們創立,且深信印度教是最崇高的宗教,只是因為印度教徒太愛好和平且容忍異族文化,才落到今天可憐的地步。假若讀者覺得這與1930年代德國納粹教導他們年輕人的方式十分類似,你就完全正確。本著這樣的想法,RSS會員覺得以殘酷手段謀殺基督徒或穆斯林,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因為那些人原本就不屬於印度。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太1:1)

      這段以家譜為開場白的文字,對我們今日在步調緊湊,而且生活在冷漠社會中的人而言,可能了無意義感到乏味。然而,回想童年在家鄉的小鎮上,年老的一輩在黃昏後都喜歡坐在走廊上談論家庭的歷史。雖然他們以往說過不知多少遍,但一旦說起便興緻勃勃了無倦意。 我們可以確信,這段有關耶穌的家譜,對當時猶太人的基督徒而言,必然也是膾炙人口的談話材料,不會令人生厭。讓我們來逐一讀這些家譜中的名字,想像神怎樣在廿個世紀前,如何在亞伯拉罕身上一直作工到耶穌為止。再思想神怎樣從耶穌的日子開始作工直到我們的時代。這豈不是一個新的創造故事嗎? 主啊,這家譜証明你實驗了對亞伯拉罕和大衛家的預言。他們的後代,將為萬國,萬民帶來福氣,我主我王,呼召我們,向那尚未認識你名之人傳揚你的美德。



誰能催促主的再來呢?豈不是那些現在將心身給主,讓他完全管理,投身在完成萬民歸主這使命上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