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亞與奴隸貿易

       十九世紀,桑給巴爾(Zanzibar)是東非主要的奴隸貿易港,每年有五萬多名奴隸途徑這裡。1800年代中期,歐洲探險家和殖民者開始來到坦桑尼亞,他們用這個國家的大湖坦噶尼卡湖(Tanganyika)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國家。在這些探險家中,有一位是李文斯頓(1813-1873),他是倫敦宣教社差派的公理會醫療宣教士。李文斯頓除了在地理學方面有重大發現,豐富了歐洲人的知識之外,他更主張廢除奴隸貿易。他估計,每年在抵達桑給巴爾奴隸市場之前,有大約八萬名非洲奴隸中途死亡。李文斯頓讓宣教士進入中非地區,為當地人提供教育和醫療保健。非洲酋長和當地民眾對李文斯頓非常尊敬。 1885年,德國人建立了一個保護國,名為德屬東非。1905年,當地民眾舉行反抗德國的叛亂,歷史上稱作馬吉‧馬吉(Maji Maji Rebellion)起義。起義後,當地政府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教育與醫療計劃。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德屬東非因此分裂,英國趁機佔領了其中的坦噶尼卡。坦噶尼卡於1961年獨立,桑給巴爾於1963年獨立。1964年,這兩個國家合併成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朱利烏斯‧尼雷爾(Julius Nerere)當選為這個新國家的總統,一直執政到1985年。尼雷爾實行了許多改革,試圖改變坦桑尼亞。他曾經說:「一個國家,如果拒絕學習外來文化,這個國家就是白癡和瘋子。學習外來文化,並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文化。」尼雷爾鼓勵基督教教育,並試圖限制伊斯蘭活動。坦桑尼亞現任總統是查卡亞‧基奎特 (Jakaya Kikwete),他是一位穆斯林,希望保持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團結。根據坦桑尼亞憲法,桑給巴爾有自己的總統、總理、內閣和議會。桑給巴爾的伊斯蘭法庭甚至可以裁決穆斯林的家庭事務。



       瞭解的行為--看顧 biyn (二) 「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

       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申32:10〉 我若以父神的心為心,以神的觀點看世界,我只有一條路可走──神受苦的僕人走的道路,祂為世人捨命。 每次當我不關心別人時,就把祂再次釘在十字架上。 如果神在曠野找到我,並且以深深的憐憫對待我,我還能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人,做少於這樣的事嗎?主耶穌命令我們不要考慮自己的景況,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很有道理的。神一直在付出,我若瞭解這事,我也必須付出。 改變心思意念不是指接受新的信條,也不是指接受新的系統神學、或新的聚會程序、更非新一套儀式;改變心思意念表示在關心人的事上做出改變。 今天你會在曠野遇到漂泊者,神會確保你碰到他們,你千萬要留意以神的眼光認出他們,然後你必須採取行動。因為如果你認不出這些人中最小的一個,你也是認不出創造這人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