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萬特‧辛格‧巴提亞 Sukhwant Singh Bhatia

       1960年代,蘇克萬特‧辛格‧巴提亞(Sukhwant Singh Bhatia)出生在印度北方一個富有的高種姓錫克教家庭中,當他還是小孩時,他就喜歡祈禱,因為蘇克萬特的母親非常虔誠,經常教孩子們如何向錫克教神靈祈禱。十五歲的時候,蘇克萬特對是否存在神靈表示懷疑。十八歲,進入大學之後,他開始與同學們辯論,他聲稱能夠證明神靈並不存在。在一次辯論中,一個男孩問他:「你讀過聖經嗎?你知道基督徒信奉什麼嗎?」 第二天早上,蘇克萬特決定觀察一下基督教。在印度,基督教被認為是窮人、無種姓的賤民和達利人的宗教。早在威廉‧克理時代,宣教士就接觸無種姓的賤民,賤民從宣教士那裡感受到愛與關懷,因此賤民是印度第一個對福音作出回應的族群。直到今天,基督教仍然被大部分印度人看作是窮人和賤民的宗教。 在1979年學期的中旬,一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基督徒英語教師阿魯普‧達斯(Arup Das)來到蘇克萬特的大學。蘇克萬特決定找一個機會,與這新學生接觸。 在與阿魯普一起研究聖經長達幾個月之後,蘇克萬特決定跟隨基督。 蘇克萬特剪掉長頭髮,摘掉長頭巾,宣佈自己放棄錫克教,他的家人與他決裂,認為他已死亡。為躱避迫害,蘇克萬特匆忙前往公共汽車站,準備前往新德里。但蘇克萬特找不到開往新德里的汽車,就在這時,有一個乞丐指給他另一輛汽車,剛好是開往新德里。到達新德里之後,蘇克萬特找不到工作。又一個乞丐出現了,他願意幫助蘇克萬特。乞丐邀請蘇克萬特去他的小屋過夜,與他睡在一起。第二天早上,蘇克萬特醒來後,發現乞丐正在清洗蘇克萬特的衣服和襪子。這兩個乞丐,蘇克萬特以前從未見過。難道他們真是天使?



●為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印度大學生祈禱,祈禱他們敞開心扉去迎接福音。

       完美的老師─柔和(一)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

       享安息。」〈太11:29〉 馬太福音裏我們翻譯為「柔和」的希臘原文是praos。在四福音書裏,它只出現在馬太福音。在古典希臘文裏,這字的意思是「溫柔、可愛、友善、或溫和」,我們通常認為這是指外表行為。最有名的例子是蘇格拉底,即使在被人蓄意下毒時,仍能保持鎮定和友善。在希臘思想中,praos是面對逆境時仍能神態自若。可是主耶穌把這字和希伯來文ana〈參:太5:5〉連在一起,若沒有希伯來背景,這字就指堅忍主義。可是有了希伯來背景,整個概念就變了。異於希臘人,主耶穌教導說,那些能praos的人,是因他們完全信任神是良善的神。依主耶穌之見,praos是在苦難中擁有的內在力量,表明神在他生活中在做至高無上的運作。 當主耶穌用ana這字描述祂自己時,祂把祂的受苦受難和拯救之神的性格連在一起。依神之見,人不應該消極地忍受苦難,主耶穌不是個「忍氣吞聲」的人。即使當祂為自己的行為受苦時,仍然以赦免和憐憫來對待祂的敵人。主耶穌的「柔和」讓祂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做出果斷的行為,這是因為祂完全倚靠父神。這世界不是堅忍派聽天由命的地方,是天國侵入「壯士」〈魔鬼〉的領域戲劇鬥技場,是釋放被綑綁之人的動作片,是慶祝勝過天上執政和掌權的邪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