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納塔克邦的德瓦達西


文: 穎穎; 資料來自 Assist News Service,2012年1月31日, 性廟與慾經/朱穎立; 印度廟女德瓦達西/戈松雪

       我們和普通妓女不一樣---卡納塔克邦位於印度南部,擁有古老而輝煌的邁索爾王宮,也是印度的資訊工業重地。擁有鬱鬱蔥蔥的綠色森林,瀕臨絕種的孟加拉虎,還有浪漫的山中避暑勝地和萬古長新的寺廟。但是,這裡也盛行印度教最臭名昭著的廟妓。卡納塔克邦的首都班加羅爾是印 度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從 20世紀80年代開始,便在南郊興 建電子城,如今已成為全球第5大 信息科技中心,有「印度矽谷」 之稱。 班加羅爾氣候宜人,令人感到舒 適,因此在經濟、環境、科技方 面,都是印度排名第一的城市,擁 有很多美麗的稱號,如印度最美 麗的花園城市、科技之都、知識之 都、航空技術中心等等。 卡納塔克邦是印度10個人口最高 的邦之一,僅是班加羅爾就有超過 450萬人口,但邦內其他城市的人 口都不足100萬。 對比班加羅爾的欣欣向榮,卡納塔 克邦北部較鄉村地區是另一番景 象。不少家境貧困、重男輕女的父 母,到今天還會把女兒「嫁給神 靈」,也就是送到寺廟當廟妓,希 望能夠給家人帶來好運,也輕信這 樣做會讓女兒得到幸福;有的父母 逢災荒年景,為了安撫神明,也會 把女兒獻給寺廟。

作者威廉• 達爾普林( W i l l i a m Dalrymple)在他的著作《九樣人生》寫下 一段「廟妓」的血淚故事:---藍妮是個「廟妓」, 但她更希望被 稱為「聖女」, 因為她相信自己 是葉藍瑪女神( Y e l l a m m a ) 的化身 (注):「村民會把水牛產後第一次分泌 的奶送給我們,以表達對葉藍瑪女神的感 謝;每逢女神節期,我們會得到5套新紗 麗,人們會觸摸我們的腳,祈求我們保 佑,因為他們相信我們是女神的化身。」 她繼續說:「嬰兒出生時,他們會用我們 的舊紗麗給寶寶做帽子,祈求葉藍瑪女神 賜福給寶寶;姑娘出嫁時,也會從我們這 兒拿一塊珊瑚串入新娘的項鍊,他們相信 能讓新娘長命百歲,不遭喪偶之痛。」 「我們和普通妓女不一樣,我們是有尊嚴 的。我們會跟客人聊天,也總是穿好的絲 紗麗。」 「我只是害怕染病」說到這裡,藍妮微微 打了寒顫:「我親眼見過6個朋友病死,也 眼睜睜看著我的兩個女兒死去。她們有些 頭髮脫落,有些患嚴重皮膚病,有些瘦得 連我都不敢、也不想碰她們。」「我已買下一塊地,希望有一天能再買 幾隻水牛,也許存夠錢,我就能在那裡 退休。葉藍瑪女神會眷顧我,無論順境 或逆境,她都和我同在,我感覺她離我 很近。」 事實上,藍妮已經感染了愛滋病。她想去 農場退休,恐怕是不可能了。--- 注:印度廟妓來自一個傳說。16世紀,一位南部 君王發現妻子與人通姦,盛怒下叫兒子砍下她的頭 顱。兒子照做,君王見他聽話,問他要什麼賞賜, 兒子說想要母親回來。可是母親的頭顱已不知所 蹤。一個賤民女子葉藍瑪願意獻上她的頭。從此, 葉藍瑪和妹妹荷妮伽瑪得以歸入印度眾神行列,成 為女孩獻身為神僕的對象。

印度教最臭名昭著的陋習---很久以前,印度南部地區就盛行把女孩 嫁給寺廟的神當妻子的制度,這些女孩 被稱為「德瓦達西」(devadasi)。她們 在印度教被視為是「神聖」的,其實她 們的命運非但不神聖,簡直就是苦難。 「德瓦達西」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 入廟,她們除了擔任宗教職責,也負責 表演歌舞。到了青春期,便會舉行所謂 的「獻身儀式」,就是讓寺廟的神職人 員佔有她們的處女之身。隨著時間推 移,任何人只要有錢,無論是地主還是 卡車司機,都可以要求「德瓦達西」為 他們提供性服務。 「德瓦達西」終生不能結婚。年輕時她 們當廟妓,年紀稍大就被要求在寺廟附 近當妓女, 賺得的皮肉錢要供奉給寺 廟。到了年老色衰時,就會被轉賣或拋 棄,處境十分悲慘。 這種摧殘女性的陋習在印度已存在超過 2000年。90年代印度政府已禁止,然 而到今天,這種邪惡的宗教制度在卡納 塔克邦北部依然十分常見。該邦的「廟 妓」領導人甚至曾公開宣佈,20年前該 邦約有2萬5000名「廟妓」,現已倍增超 過5萬人!印度福音聯盟( I n d i a G o s p e l League)總幹事David Dass與妻子在 卡納塔克邦生活時,也發現許多赤貧 家庭將女嬰奉獻給葉藍瑪女神,每年 人數高達數百名。 所有地方政府都反對這種做法,但要 消除這制度,最大阻力來自有權勢的 高種姓人,他們不只控制經濟,也控 制窮人的思想。幾百年前,德瓦達西 只是在寺廟內伺候神,後來有權勢的 人開始藉機佔婦女便宜,逐漸把這種 不人道的性侵犯行為「神聖化」。

德瓦達西唱不完的悲歌---在一條又髒又臭的後巷, 躺著一名 奄奄一息的婦女。她名叫拉瑪, 兩 歲時貧窮的父母把她送入寺廟成為 德瓦達西。27歲那年,她感染了愛 滋病。現在她33歲,在這骯髒的地 方住了許久。幾天後, 人們發現拉 瑪已經死了。 「德瓦達西」很容易染上愛滋病,一 旦她們不幸患病就會遭遺棄,有些甚 至還會被扔到水溝。她們的身體因長 年進行不正常的性行為,不只染各種 性病,也會意外懷孕。對她們來說, 墮胎或把孩子生下來,都需要冒著生 命危險,因為她們沒有機會得到適當 的醫療照顧。更悲慘的是,如果生下 的是女兒,一般會奉獻給寺廟,悲慘 的命運將一代一代延續不止。 「德瓦達西」想要過正常生活幾乎 是不可能, 這是當今最惡劣的女 性奴隸制度!印度醫師德蘇薩(B. D’Souza)說:「很難想像她們的痛 苦和心靈破碎的程度。她們餘生都要 獻給神祇或寺廟,比最低層的賤民還 低,是碰不得的;一旦成了「德瓦達 西」,她們什麼都不是。」

誰來幫助她們?---印度的人道援助工作者Annette Romick 說:「她們永遠無法擺脫這樣的人生,就像 被困在一個陷阱,在人間地獄度過每一天。 她們的人生已被摧毀,感覺自己像垃圾一樣 不斷被蹂躪,最後被丟棄。她們需要認識 基督的愛,唯一的辦法就是由我們去告訴她 們。」

麗娜(化名)家境貧苦,14歲就被家人送 入寺廟。她還記得那一天,在數百人的注視 下,寺廟人員為她沐浴更衣,換上綠色莎 麗,隨後宣布她「嫁給了神」。 從此,麗娜的生活落入極悲慘的境況中。一 開始她竭力反抗,最後反抗也沒用,只得絕 望地任由男人蹂躪。一天晚上,負責看守她 的人走開了,她趁機逃跑。她在叢林穿梭數 天,不知可以往哪裡去。後來她遇到一位獵 人,告訴她城裡有一所專門收留無家可歸的 人的避難所。 麗娜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避難所,一位慈祥的 女人為她準備香皂、熱水和新衣服,給她一 張乾淨的床,對她說:「麗娜,不要怕,你 在這裡很安全。」 終於有個地方,可以讓麗娜好好休息了。 這所避難所的負責人是一位宣教士。有一晚, 麗娜參加避難所的一個聚會,當音樂響起時, 一位姐妹用溫柔甜美的聲音唱起讚美詩,現場 很安靜,麗娜被歌聲觸動,輕聲啜泣。 聚會進入尾聲時,宣教士邀請要接受耶穌的人 站起來,有14個女孩站了起來,麗娜是其中一 個。禱告結束後,大家在祝福和愛的氛圍中互 相擁抱,宣教士對她們說:「神樂意接納你們 為衪的孩子,赦免你們所有的罪。」 現在,麗娜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她 說:「創造天地的神不僅赦免了我的罪,而 且稱我為祂的女兒。如今我每一刻都有神保 護我。」---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寫這篇文章時,我讀了一則又 一則踐踏女性的真實故事,令 我感到十分錐心,久久不知如 何下筆。好不容易把文章寫 好,卻不曉得該如何結尾,這 時我想到了本月代禱資料前3 天所介紹80年代的宣教士賈艾 梅(Amy Carmichael),當年 她是親眼看著這些可怕的事發 生,毅然冒著生命危險,解救 和照顧許多「德瓦達西」,幫 助她們過新的生活。今天她所 服侍的地區,已完全禁止了這 邪惡的制度。 如今, 「印度宣教會」 (Mission India)、「美南浸信會國際傳道部」(IMB Missions)等 基督教組織,也跟隨著賈艾梅 的腳蹤,用行動回應這巨大的 創傷,盡力解救這些女孩。 誰來幫助她們? 就是我們,基督的身體。 面對難以癒合的傷口, 教會有工作要做, 就是帶著愛去安撫破碎的心, 包裏傷痕,復甦生命。

宣教士傳記1賈艾梅 Missionary Biography, Amy Carmichael

7歲的賈艾梅把兩個小弟弟從 天窗推到房頂上,3個孩子興 奮地站在房頂上望向浩瀚的大海,讓 海風輕輕吹拂在他們的臉上。隨後他 們開始玩兄弟姐妹最愛的遊戲--把 房頂當成滑梯,正玩得不亦樂呼時, 往下一望,卻看到父母臉上驚訝的表 情! 賈艾梅1867年生於愛爾蘭北部, 父母是虔誠基督徒。艾梅是家中7個孩 子中的長女,父母對他們的管教很嚴 格,也非常疼愛他們,給他們受最好 的教育,按真理教養他們。 艾梅從小就與神關係親密,小時 候她一個人躺在小床上會祈禱:「天 父,走過來,跟我坐在一起。」神的 同在讓她感到平安。 在艾梅3歲時,母親告訴她神會 回答人們的祈禱,當時她最想要的便 是像媽媽一樣的藍眼睛,於是便向神 求。第二天早上,當她在鏡子前看自 己的眼睛依然是棕色,感到很失望。 直到後來她才意識到,無論「yes」或 「no」都是神的回答。 神確實對艾梅有特殊的計劃, 衪知道有一天艾梅要用咖啡使自己 的皮膚變成棕色,穿上印度女人的衣 服,進入印度寺院救助許多被奴役的 孩子。到時,如果她真擁有一對藍眼 睛,就算她把膚色變成棕色,看上去 仍是西方人。



天父,感謝你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特殊的計劃,我們相信能走在神 所預備的道路,是最有福氣的。懇求父神讓我們能夠敏感你對我們個人的 心意,求聖靈預備我們的心,隨時回應神的呼召。奉主名求,阿們。

       耶和華啊,求你恩待我,因為我 在急難之中;我的眼睛因愁煩 昏花,我的身、我的心也都衰殘。詩篇 31:9新譯本 恩待我——提到「恩待」,我們 自然會想到和神的恩典、饒恕和展延到 全人類的愛這些觀念有關,但希伯來字 honneni包含更重要的意義。 在希伯來思想中,hen是上級對下 級的行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有需要 時,他的上級有責任介入幫助他。 我們常把「恩待」和赦罪與進天 堂聯繫起來,似乎有了神的恩待,就不 必再做任何事那種逃避的意味。然而, 當上級向處在困難中的下級伸出幫助 的手時,一定也包括了提醒和引導這 人,好使他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弱點, 克服一切障礙以取得進步。Hen不是 讓人逃避、忽略或找藉口不去面對自 己的罪,反而是走向康復的第一步。 耶穌了解「恩待」的意思,所以 祂花時間去干預、介入、幫助有需要的 人,甚至為了讓他們能真正康復而付出 代價。 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我們需要 接受自己是個病人,需要神的恩待,才 能得到神的恩待。 只有生過病的人,才能體會到醫 治的迫切性。你生病了嗎?讓我們求神 介入恩待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