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裡薩邦--暴力之邦 Orissa
作者:Wesley Kawato

       奧裡薩邦是印度東部的一個邦,毗鄰孟加拉灣。最近幾年,奧裡薩邦的暴力事件一直充斥著媒體新聞,被人稱作是暴力之邦。 奧裡薩邦的混亂與暴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主前261年,信奉印度教的孔雀王朝(編註﹕孔雀王朝〈主前324-187〉即古印度的摩揭陀王朝。主前325年,亞歷山大在印度旁遮普所設立的總督,被當地一個養孔雀的旃陀羅筏多家族推翻,建立王朝,故又稱他的王朝為孔雀王朝。)阿育王是這個帝國歷史上一位出名的好戰君王,四出征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主前263年,阿育王在一場血腥戰爭中征服了羯陵伽國,(羯陵伽國版圖的一部份,就是今日的奧理薩邦。)殺死十萬人,俘虜十五萬人。當阿育王親眼見到屍橫遍野的情況時,他大感痛悔自責。和佛教僧人多次談話後,他轉而接受佛教。孔雀王朝從此變成佛教國家,而且致力於弘揚佛教,遠達錫蘭,緬甸。 在孔雀王朝崩潰之前,奧裡薩邦一直是佛教世界。795年,信奉印度教的戒日王朝征服了從孔雀王朝分裂出去的一些小王國,新的征服者要求民眾重新接受印度教,並且對印度教進行了改革。今天,在奧裡薩邦幾乎沒有佛教徒。十六世紀,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和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征服了奧裡薩邦,殺死了這個邦最後一位印度教皇帝,不過,當時的穆斯林宣教士並沒有向奧裡薩邦的普通民眾宣教,伊斯蘭教僅僅是皇室的宗教。 1803年,蒙兀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生戰爭,印度因戰敗而成為英國殖民地,為基督教宣教士開啟了一扇大門。當時,隸屬于倫敦宣教社的浸信會宣教士在毗鄰的孟加拉邦異常活躍。一些宣教士來到奧裡薩邦,向當地民眾宣講福音。不久,德國路德會宣教士也給奧裡薩邦帶來救贖福音,而同時天主教宣教士在奧裡薩邦也很活躍。



       類型轉移---平安〈英文譯作發達興榮〉 shalom (一) 「願他們常說、當尊耶和華為大.耶和華喜悅他的僕人平安。」 〈詩35:27,NASB版〉 當你讀這節經節時,看到鈔票從天上掉下來嗎?它不是說神喜悅我們飛黃騰達嗎?這意味著神會用財富、健康和幸福獎勵「好」基督徒嗎?英文翻譯者把希伯來shalom這字翻成「發達興榮」,好像會把我們往那方向推,NIV版選擇用「幸福」這字意義比較廣泛一些,可是還是會讓我們朝同一方向想。問題是在shalom這字的大傘下面,它包含不同的意義,我們若不小心,就會翻譯出一個搖錢樹的神。 Shalom確實有興榮和幸福的意思,可是這不是最主要的重點,shalom是關乎一個健全的狀態,是有關人際關係的字,不是有關財富累積的字。在聖經中它總共出現兩百五十次,兩百十三次被翻譯成「平安」,這並不意味它是關於戰爭與和平的事,而是關於重修舊好的關係,尤其是與神重新和好,是關於內在的和諧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