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裡薩邦族群衝突

       奧裡薩邦有大面積的森林和漫長的海岸線,原本可以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漁業,但當地私人企業很弱小,致使這裡成為印度最貧窮的邦之一。印度中央政府是奧裡薩邦最大的投資者與雇主。奧裡薩邦有一個巨大的水壩,由印度全國水電公司控制。奧裡薩邦還有許多漂亮的印度教寺院,坐落在國立公園中,當地的旅遊業一直被印度政府控制。 今天的奧裡薩邦是一個大熔爐。雖然90%以上的人講奧裡薩語,但在該邦有許多完全不同的族群。一些族群被吸收到印度教主流社會中,成為印度教種姓制度的一部分。也有一些族群與印度教主流社會隔絕,他們認為自己屬於部落,居住在與美國土著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類似的保留地上。部落人口越多的地區,信徒的數量也越多。部落成員的基督徒人口比例,比其他種姓都高;至於印度教主流社會,則一直抗拒福音的傳播。 目前,外國宣教士和本地傳道人在奧裡薩邦非常活躍,特別是部落地區。在這個邦的一些地區,基督徒的數量已經超過當地人口的5%。大部分信徒來自有部落背景,社會中地位較低的群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低種姓群體。印度政府為社會弱勢群體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政府職位。為了可以從這項政策中獲得好處,和擺脫高種姓對低種姓的合法歧視,低種姓信徒以接受其他宗教,來將自己與印度教主流社會區分開。但同時又保持他們的部落身份,以獲得政府職位。 由於政府工作職位非常搶手,充滿競爭,令族群與種姓關係緊張。那些沒有獲得政府職位的人,往往憎恨獲得者。在奧裡薩邦,因為除了獲得政府職位,比同等種姓的印度教鄰居更加富有外,同時,他們又受惠於那些福音機構所實施的社區發展計劃,其他族群和種姓因而對基督徒產生嫉妒。這種嫉妒導致某些種姓的成員加入印度教激進組織,他們宣稱要將所有基督徒從印度清除出去。



       類型轉移---平安〈英文譯作發達興榮〉 shalom (二) 「願他們常說、當尊耶和華為大.耶和華喜悅他的僕人平安。」 〈詩35:27,NASB版〉 我們可從猶太人用shalom做為一般問安的字眼看出這點,它和英文的問安語「你好嗎?」扮演同一角色,我們通常會期待對方回答說:「好」或「很好」。可是如果對方回答說:「有錢」或「富有」,我們就會嚇一跳。Shalom是總結神期望神和人之間該有怎樣關係的字,它也因滿溢而流淌到與別人的關係上。你可從民數記六章24到25節看到此點,那裏是亞倫說的祝福詞,把Shalom看成神賜的禮物,應受到保護和珍惜。 大衛寫的這篇詩篇,是抱怨敵人的迫害,不是要求增加財富或得到權力,是祈求神在他的人際關係中澆下神的愛。大衛大聲呼求說:「我的神阿、求你按你的公義〈慈愛〉判斷我」〈24節〉,不是按你的聖潔標準審判我,你若如此行,我就完蛋了。按照你的憐憫審判我,把我帶回與你的團契中,這是因你愛我,不是因我配得。我不配,可是你還是愛我。不管我是怎樣的人,你仍然把我擁入懷中,那時我就曉得你喜悅我有shalom。 這是興榮嗎?請大聲回答說:「是的。」可是別搞混了,興榮不是金錢的標記,而是與那位審判我的神有深厚和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