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火環帶 - 印尼

印尼|班加爾人Banjar People

Frontier People Groups 福音邊緣群體禱告系列

       火環帶(Ring of Fire)又稱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球上75%的火山集中在此,90%的地震和81%的強震都在這發生。

印尼幾乎全境臥在火環帶上,她有薰風拂拂的沙灘、高大的棕櫚樹和蔚藍的海水,也有為數最多、破壞力驚人的火山群。

睡在大自然的火藥庫上的溫順百姓,既要對抗天災,又要跟貧窮搏鬥。

但是這裡還有一場規模最大的戰場──2億穆斯林的靈魂得救。

萬島國印尼,有一萬七千多個島嶼,像一串珍珠迤邐灑在波光粼粼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這串赤道的珍珠項鍊,是火山運動的傑作。大小四百餘座火山集中在此,有近一百三十座還活著,地下岩漿仍鼓動著勃勃心跳,火山口隨時噴著示威的鼻息。其他火山呢?只是睡了,不知何時會從休眠中醒來。

印尼是受地震、海嘯侵襲最頻繁之地,地震機率是日本的三倍。2004年的12月26日,是很多人記憶難以抹滅的一天。全球許多人剛過完一個溫馨的聖誕節,一場發生在蘇門答臘島(Sumatra)附近的九級地震觸發了海嘯,慵懶平靜的熱帶海洋頃刻風雲變色,立起六層樓高的怒浪,將20多萬人吞沒。最靠近震央的印尼亞齊省(Aceh),就有17萬人葬身海底。海嘯把大半村莊從地上完全抹去。

亞齊人無疑是印尼最抵擋福音的人,他們住在蘇門答臘島最北端,與南邊女人當家的米南佳保人(Minangkabau,見本月第15天)是島上兩大保守的穆斯林勢力。亞齊人自印尼立國以來,不斷爭取獨立,直至2006年如願獲得自治權,並成為印尼唯一實

行伊斯蘭教法的自治省,非穆斯林也得遵守。

在族群多元的蘇門答臘島上,還住著許多未得群體。這是印尼物產最豐饒的大島,但國家長期都將資源和建設砸在爪哇島,蘇島淪為供應府庫,保有了更多天然色彩。

印尼一半的人口都擠去小小的爪哇,那裡是全球最熱最擁擠的島嶼;島上的雅加達、泗水和萬隆等地都有大型教會。有人說做主日可能要排隊一小時,有人說雅加達可能一半都是基督徒。

這些新聞消息讓我們看見一片興旺的榮景。但走出首都雅加達呢?占印尼85%人口的兩億穆斯林不會憑空消失。他們多數可能就像亞齊人與米南佳保人,生活在爪哇光環外的穆斯林社群,離福音資源遙遙,外來文化又很難走入。這些邊緣群體,必須有人去尋,才能遇得見上帝。

唯一宗教自由的穆斯林國家

有人可能會覺得印尼的畫風奇特,明明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卻擁有規模直逼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亞洲第二大教會?

而且走在街上,你可以看到賣酒的商店、兜售花花公子畫報的小攤、百姓可以過耶誕節……這在許多伊斯蘭國家是不可能的事!

原因在於印尼是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Secular State),雖然穆斯林占人口85%,卻未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來主導法律及人民事務。印尼建國的大老們,相當清楚被島嶼分隔的族群間,文化難免相異,所以採取兼容並蓄的治理方式,包括了宗教自由。

憲法雖規定人民一定要有信仰,身分證未註明宗教的人,無法就學與從政,但人民可以在官方認可的六個宗教裡選邊站,彼此地位和權益平等。於是印尼成了唯一有宗教自由的穆斯林國家。

祝福臨到受苦的教會

雖然溫和的印尼人中,還是會有激進的宗教份子時而攻擊教堂、逼迫基督徒。但或許也促成了印尼教會的堅韌,以及其他國家教會所企求的一件事,合一!

許多人羨慕印尼教會的團結、有兩百多個城市連結的禱告網絡。但印尼的牧者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是從逼迫及禱告而來的祝福。因為孤軍不易,只能緊緊抱團;無助中只能禱告,像雅各一心想抓住上帝。

這種尋求合一的渴望,在1998年排華暴動中推向高點。大難過後,破碎了教會各忙各的心態,開始積極地連結在一起禱告,尋求城市的平安。合一先從教會的領袖們的共識和委身參與開始。聯合禱告中心擴及到兩百多座城市,每天各教會輪流守望城市。

根據國度雜誌報導,2005年峇淡島近兩百間教會,就有一百多間教會跨宗派參與輪禱;每兩百天舉行的聯合禱告會,有八千人參與。

印尼一時成為亞洲穆斯林歸信速度最快的國家。教會的禱告熱情,從守望印尼,走向守望列國。雅加達一個禱告塔,有來自各教會的人24小時輪班為萬國禱告。

世俗化正在開倒車

印尼一直在政治上保持著世俗化的路線。可惜到了2006年,國家頒布一個弔詭的「宗教和諧法」,讓人開始懷疑,世俗路線是否好景不常了。

新法令規定宗教團體若要興建宗教建築,必須取得當地社區90名其他信仰者的簽名同意。但教會很難從穆斯林取得足夠的簽名跟繁複的證件需求,這不僅對教會的植堂拓荒設下了高標障礙,政府也藉此關閉或拆除了印尼數千間教會。

到了2016年,雅加達掃貪有成的政治明星華裔基督徒市長鍾萬學(Ahok,阿學),因被伊斯蘭團體指控褻瀆宗教而下獄。使人不禁猜想,印尼會不會越來越「伊斯蘭化」呢?

阿拉伯商人,小兵立功

從7世紀就循著香料之路揚帆來印尼貿易的阿拉伯商人,一定沒想到自己會是伊斯蘭傳教史上的功臣。

伊斯蘭教藉由穆斯林商人在此生活、通婚,用口傳及日常接觸的方式,在當時識字率不到一成的印尼人中傳播開來。

基督教宣教士晚到數個世紀,他們隨著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來此,已是17、18世紀的事。但荷蘭殖民政府以賺錢為要務,為了避免宣教士添亂子,激起本地穆斯林反彈,所以限制了宣教士的傳教範圍。所以如今印尼有些土著群體擁有極高比例的基督徒,福音人口也獨獨集中在某個區域。

當時的宣教士走進荒僻叢林中,向崇拜巫術及泛靈的土著們傳福音。蘇門答臘島中部的巴塔克人(Batak)就是一個全族歸主的福音碩果。他們原是圍繞世界最大火山湖多峇湖(Toba)畔的食人族。1834年兩位美國宣教士在此殉道,27年後,一個德國禮賢差會的宣教士羅民森(Ludwig Ingwer Nommensen)再次向此地出發……

溫柔的戰士

羅民森無盡的忍耐和慈愛,讓尖銳抵抗的巴塔克人深刻地記住上帝的愛。

巴塔克人兩次下毒害不死他,弄垮屋子也壓不死他,殺他獻祭又未遂,便以為這個白人法力高強。既然趕之不走,索性常常到他屋裡搗亂,不住究查他的來龍去脈、挑釁發問信仰問題,想把他煩走。這男人倒是耐著性子回答,即使巴塔克人志在發問不在聆聽。

他們戲弄羅民森,他卻拉小提琴報之以歌。他們來家裡吵他睡覺,夜半羅民森卻給睡著的他們蓋上了毯子。

「你什麼時候才要離開?」「你為什麼還不走?」

巴塔克人天天胡鬧不休,卻漸漸愛上了這位溫柔的宣教士。

羅民森知道巴塔克人喜歡聽故事,就用他們熟悉的故事和譬喻來講說聖經。他讓巴塔克小孩來到他的小小學校上課;又建立了和平村,收容被族人趕出的信徒,在此自耕自足。

最重要的是,羅民森鼓勵巴塔克人保有傳統文化,接納他們的生活方式(除了巫術占卜)。羅民森也敏銳並尊重部落的秩序,他花了很多時間與村長領袖談話;在群體佈道和建立教會時,都承認和尊榮部落領袖們的地位,保護了部落原有的關係結構。

年老的羅民森看著上萬的巴塔克人像兒女般簇擁著他,舉辦福音50周年慶祝會,地點就在當年他差點被殺獻祭的地方。那時的小小教會已成為成熟的母堂,而且是真真正正巴塔克人的本地教會,擁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巴塔克的領袖與教師,以及神學院,還成立了許多分堂,向其他巴塔克部落傳福音。

今天有三百多萬個巴塔克人在地上敬拜耶穌。若不是曾有一個宣教士走向他們,多峇湖畔也不會揚起這麼好聽的敬拜歌聲。

本月,我們會為印尼福音尚無進展的FPG群體禱告,他們多半生活在爪哇島以外的地方。求神呼召他們國家的信徒家庭能奉差遣來到他們當中。

然後,我們會為火環帶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FPG禱告,願神震動那些抵擋福音的高牆。

印尼|班加爾人Banjar People

蛇是大英雄?

我們都很熟悉聖經創世紀記載,撒旦以蛇的樣子,引誘夏娃吃禁果。然而在班加爾人的創世故事中,蛇不是壞蛋,而是英雄!

班加爾人住在世界第三大島──印尼「加里曼丹島」的東南沿海地區,赤道穿島而過,島上有僅次於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植披,沿海許多地方是浮潛人的最愛。加里曼丹島是印尼唯一沒有火山的地方。在雅加達年年下沉、人口爆滿的狀況下,加里曼丹成為印尼近年的遷都首選。近年計畫遷都的選地。

班加爾人有「水上人家」(Water People)之稱,他們傍水而居,房屋常建在臨河高腳屋上,以農漁業、貿易和交通運輸維持生計。他們不太歡迎外人探訪或貿易。伊斯蘭信仰是班加爾人一個極重要的身分,他們認為自己是印尼最虔誠的穆斯林!班加爾人成為穆斯林已經五百多年了,在他們中間只有極少的基督信徒。



天父,求帶領語言學家把聖經翻譯成班加爾語,禱告班查爾信徒能發現彼此,保護他們脫離穆斯林的迫害。「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求神為他們開啟無人能關的傳福音大門,聖靈大大感動班加爾群體,使他們的心回轉,得著在基督裡的赦罪之恩,並帶領加里曼丹島周邊群體作主的門徒。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因我們還是無助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5:6,NET中譯本)

無助---希臘字asthenon意思是「不強壯」,在新約最常譯為「軟弱」。新約中描寫的軟弱有四種:第一、肉體軟弱;第二、病痛;第三、內心窮乏或無力;第四、經濟貧困。

本節文保羅所談論的軟弱是在靈裡與神隔絕了,卻無從為自己做任何事。這句話是聖經中一句奇妙的宣告:正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幫助自己,神就來救拔我們。

特別是面對各種癮疾的人,無論是色情癮、毒癮或其他上癮行為,就能很了解那種完全無助,無法靠自己勝過捆綁的感受。我們若承認自己是軟弱無助的,完全沒辦法救自己,就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許多人都經歷以上四種軟弱,然而基督要把我們從各種光景中救贖出來。當你感到軟弱無助時,正是往神恩典的方向前進,我們怎能不感謝神呢?

本期的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 www.atgodstable.com

本刊經文取自和合本修訂版,若有使用其他聖經版本則會特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