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馬胡爾巴尼亞人Mahur Banias

       從小學作生意人

巴尼亞人和貿易的關係非常密切,以致於「巴尼亞」這個種姓名詞,有時也用來泛指商業人士,因為這名字的原意也就是「商販或商人」。無論大企業或是小生意,都有巴尼亞人的身影,他們也任職於政府、法律、教育和工程製造領域。

巴尼亞人有很多子群體,其中一個群體是馬胡爾人,有85萬人。你可能猜到了,馬胡爾巴尼亞人是印度最富有的群體之一,他們打從孩提開始就學習代代相傳的生意經。雖然巴尼亞人很有錢,也常常是種姓改革的領袖,但他們的種姓地位卻不高,是第三種姓階層吠舍。

大多數馬胡爾巴尼亞人住在拉賈斯坦邦和北方邦,和大部分群體一樣信仰印度教,他們選擇的神反應了自身的職業大部分人崇拜財富女神吉祥天女(Lakshmi)和會帶來好運的象頭神(Ganesha)。



天父,禱告馬胡爾巴尼亞人對物質財富日漸感到不滿足,引領他們的目光從今世看向永恆,思考永生的事,「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天父讓精明的馬胡爾巴尼亞人發現天國這個寶貝,從物質的看重追求轉為屬靈的饑渴。禱告大量的福音工人為主得著他們,門訓運動在這個群體蓬勃發展起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假若這五十個義人少了五個,祢就因為少了五個而毀滅全城嗎?(創18:28)

少了---「少了」與昨天的經文中「缺乏」是同一個動詞khaw-sare’。神供應我們一切需要,使我們不致缺乏,祂同樣也能夠處理我們的一切失敗。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向神討價還價的故事述說了神的憐憫:祂會為了少數幾個義人不毀滅那城;同樣的,我們的軟弱和失敗也不會影響神對我們的供應。

當大衛說「我必不致缺乏」時,他會記得自己也曾住在「所多瑪」,他的生活並沒有達到神的標準,但一無所缺的神有足夠恩惠能饒恕並供應缺乏(少了)義行的人。

我們總是希望可以永遠都不缺乏,偏偏生活卻充滿著kaw-sere。你是否拼命希望除掉生活中的缺乏?你是否對缺乏的現狀感到焦慮?你是否掙扎於「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的困擾。全然抓住神「不致缺乏」的應許,單單依靠祂,因為ekaw-sere只屬於神,而祂樂於供應你。

本期的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 www.atgodstable.com

本刊經文取自和合本修訂版,若有使用其他聖經版本則會特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