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是他們共同的家

查哈克人 Jah Hut People

文:情詞

部分資料來自: The Long Roadnto a Malay Fellowship — by Keith Carey,editor, GPD

       清晨,天還未全亮,這間從1942年就開始營業的茶餐室湧進了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不同的族群齊聚在老店,喝一杯濃郁的古早海南咖啡,杯子上寫著「中國酒店」。

空氣中彌漫著咖啡、碳烤麵包的香味,加上門前那個賣椰漿飯和馬來糕點的小攤,幾種不同的味道融合一起,卻出奇和諧,就像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

在馬來西亞這片風光綺麗、物資豐富的大地上,有不同的族群共同生活著,其中最大的族群是馬來人,接著是華人和印度人,還有分散居住在偏遠森林裡的原住民。這些不同的族群形成了馬來西亞獨特的風土民情。

不同種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各自對食物也有不同禁忌,比如馬來人不吃豬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等,照理要同桌吃飯似乎很難。然而,因為長期一起生活,各族的飲食文化卻又相互影響,比如華人學會了煮咖哩和椰漿飯;馬來人賣起豬腸粉、海南雞飯和清真包點;還有,印度人的嘛嘛煎餅和拉茶更是全民熱愛的食物。

從英殖民地政府到獨立後的幾十年,在馬來西亞許多茶餐室都可以看到不分種族融洽一起用餐的畫面。只是近20多年,這樣的情景越來越少見了。「中國酒店」可以說是少數還能看到這樣情景的傳統華人茶餐室。

距離茶餐室不遠處,可以看到教會、印度廟宇、佛寺和清真寺等宗教場所都建在同一個區域,象徵著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宗教最多元的國家。

多元的食物可以融合一起;多元的宗教場所可以共處,但馬來西亞是真的和諧嗎?

這裡是他們共同的家

最早在馬來半島居住的是尼格利陀族(Negrito),又稱為矮黑人,「原住民」是對他們的統稱。除此,還有色諾族(Senoi)和原馬來族(Proto-Malay)。尼格利陀族一般住在北部,色諾族和原馬來族分別住在中部和南部。在婆羅洲的東馬有更多原住民,沙巴州是卡達山杜順族(Kadazan Dusun)、巴瑤族(Bajau)和毛律族(Murut);砂勞越州則有伊班族、比達友族和烏魯族。今天大部分原住民仍然住在偏遠地區,被現代化社會邊緣化,也沒有機會聽到福音。

除了原本住在這裡的原住民,最先移居到馬來半島的是馬來人,他們多數人本來住在蘇門答臘東海岸、廖內群島和婆羅洲島沿岸,原本信奉印度教和小乘佛教。14世紀初,來自中爪哇三佛齊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蘇拉(Paramaswara)來到當時的馬來半島建立了顯赫的馬六甲蘇丹王朝,越來越多馬來人在這裡定居。1411年,拜里米蘇拉改信伊斯蘭教,從此伊斯蘭教加速成為馬來人主要宗教。

最開始的一批華人移民,是隨鄭和下西洋的廣州人和福建人。1511年起,歐洲殖民勢力開始入侵,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接踵而至,大批華南地區的華工和來自印度的勞工移居到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成為錫礦和橡膠等工業的勞工,滿足了當時殖民政府的經濟需要,並且漸漸地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然而,華人和印度人的到來,卻讓馬來人感到受威脅,從那時起,彼此之間的防備和對立就已滋生。

脆弱敏感的種族關係

1957年,在3大種族合力爭取下,馬來西亞從英國手中獲得獨立。但是「馬來主權」的意識形態導致馬來民族主義高漲,他們堅持自己才是馬來半島的主人,抹殺華人和印度人對國家的貢獻。這種日積月累的矛盾,最終導致1969年爆發嚴重種族衝突「五一三事

件」,許多華人在鬧市遭馬來人砍殺。至今「五一三事件」仍是許多華人心頭抹不掉的陰影,刻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五一三事件」發生以後,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和「固打制」,在各方面特別優待和保護馬來人,希望可以拉進族群間的貧富差距,事實上卻是進一步加深彼此的對立和隔閡。

許多年過去,每當碰觸種族之間的敏感神經,勢必夾雜著痛苦,甚至憤怒的情緒。脆弱的種族關係隨時可以因為政治與宗教課題瞬間就崩潰。生活在同一片國土上,實際上是互不相干各自生活,維持著河水不犯井水的安全距離。

要不要向他們傳福音呢?

馬來西亞憲法明文規定馬來人生來就是穆斯林,且不得改變信仰,因此穆斯林人數眾多,占人口60%以上。同時,在這個國家也有相當興旺的華人和印度人教會,多數國人都能說馬來語,因此當談到穆宣時,馬來西亞教會是責無旁貸理應參與的。

然而,除了長久存在族群間的隔閡,加上國家憲法限制向穆斯林傳福音,違反者將受律法制裁,大部分馬來人對福音也十分抗拒和敵視,更不會放過他們當中改教的人。種種因素,使馬來西亞教會長久以來都忽視或閃避向馬來人傳福音。

今天參與穆宣事工的人,所面對的是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危險。2011年8月初,城中一間教會舉辦社區慈善晚會,當晚在聚會進行時,就有伊斯蘭管理局和警方闖入,扣留了當中參與的馬來人。在場有一個牧師被控企圖使12位穆斯林改信基督教,他就是後來遭不明人士綁架,至今尚無下落的許景成牧師。

許景成牧師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專門幫助單親媽媽、毒品成癮者、愛滋病患者等弱勢群體的社區關懷中心;又為學童開設課後英語輔導的中心。他幫助的對象不分種族和宗教,當中有許多是馬來人,為此他常遭到恐嚇、被跟蹤,甚至還收過死亡威脅。最終,他還是遭遇到不幸。

許景成牧師神祕失蹤以後,他的同工們都在伊斯蘭管理局監視下,隨時會被祕密對付,長期都受高度焦慮精神所折磨。

傳福音給穆斯林那麼困難,教會怯步了嗎?

故事1

他從小和馬來人住在同一個Kampung(村落),雖然大家上不同的學校,但放學後都會聚在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友情不像大人那麼複雜,他們並沒有所謂種族分別。這樣的成長背景,使他練就一口道地的馬來語,同時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特別位子給馬來人。

成年後,他接受了主,並且被主呼召全時間事奉。他很清楚神要他把接下來的人生全部奉獻在馬來人福音工作上。他曾經是職場上的天之驕子,也曾擁有投身政壇的胸懷大志,更是一個很出色的辨論員。如今,人們不再有機會看到耀眼奪目的他,他刻意把自己隱藏起來。現在的他可能在接送病人來回醫院;或安靜地陪伴各種需要的人。他周而復始地過著在人看來似乎瑣碎、沒有成就感的生活;他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融入在馬來人社群中,向他們活出耶穌的愛。

生活表面看來是安靜的,事際上卻充滿著暗湧。他不知道哪一天,伊斯蘭管理局會發現隱藏中的他。

故事2

他來自精英家庭,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他生活的環境雖然有許多馬來人,但彼此沒什麼交集。然而,當神呼召他獻上自己時,他心中清晰的服事對象正是這些熟悉又陌生的馬來人。

在馬來西亞,雖然向馬來人傳福音是被禁止的,然而在學術圈子裡的宗教對話卻是容許的,這裡可能是東南亞地區最合適宗教對話的地方。於是,他走進以馬來人為主的校園,搬到多數馬來人居住的地區,重新以生疏的馬來語從事艱深的學術研究,一邊尋求宗教對話的機會。

在大學校園裡,人們看他是一個學生,只有他知道自己不單是一個學生,因為學生不會害怕,但他卻常常怕得想回家。

故事3

有一對夫妻婚後多年都住在一幢公寓裡。附近有一所伊斯蘭大學,很多來自非洲和中東的穆斯林,藉著求學的管道留在馬來西亞,他們也搬進這幢公寓。有一段時間,公寓的電梯故障,這對夫妻每天進出都需爬27層樓梯,感到非常吃力,便尋思著要搬遷。當兩夫妻為這件事尋求神時,聖靈卻開他們的眼晴,讓他們看見以往從來沒留意過的同一幢公寓的許多未得之民,看見他們的生活和福音的緊迫需要,更看見神要他們留下來成為這幢公寓的福音使者。他們帶著這個全新的看見留下來。

雖然一切看似沒改變,但他們卻改變了。

注:以上真實故事經過了改編

沒有人知道,今天馬來西亞有多少穆斯林背景歸主者(Muslim-Background Believers, MBB);也沒有人知道,今天有多少教會參與穆宣事工。這一切都是隱藏的。但很肯定的是,他們是存在的。

有一件事值得我們關注,1930年代,馬來半島出現了「馬來世界禱告團契」,這個禱告運動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世界上不同國家都有人固定為馬來人禱告。近年,在馬來西亞興起了稱為「525」的禱告運動,許多人忠心呼求神5年內在馬來西亞的52個區域中都興起至少一個MBB的團契。

今天,想要阻止馬來人聽到福音已經不太容易,因為在網路上有各種福音訊息可以下載。許多馬來人穆斯林開始會思考伊斯蘭教要帶領他們往哪裡去?馬來西亞的屬靈氛圍因著強力且持續的禱告正在改變!我們要做的是繼續禱告,也為在危險前線的宣教士守望。

查哈克人 Jah Hut People

查哈克人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居民之一,馬來語稱他們為「Orang Asli」,Asli原為阿拉伯語asal,意思是「本源」,所以顧名思義可視為本來的民族。

查哈克人是屬於西馬3個主要原住民之一。今天,查哈克人仍然居住在彭亨河沿岸的11個村落中,人數最少的村落只有約100人左右。他們名字的字面意思是:「非人類」(Not People),由此可以反映他們生活面對的困境。

過去,他們被迫離開賴以為生的叢林,從傳統的木工行業,轉行做一些不需要技能的工作。查哈克人需要各種工作機會,而這些工作往往不多,就算找到也離家很遠,所賺到的錢無法賴以維生。更不幸的是,多數查哈克人沒受過教育,常常會被有心人騙走部分的收入。今天,越來越多查哈克年輕人選擇移居到都市接受教育和工作。

查哈克人至今仍然倚靠巫醫來治病,也會向神靈獻祭免於疾病。有些查哈克人為了得到好處而改信伊斯蘭教。目前約有4,500查哈克人,當中最多只有4、5人相信耶穌。部分聖經已經翻譯成他們的語言。



天父,禱告查哈克人有機會接觸到母語聖經,能知道自己是神寶貴的創造,願他們回應神愛的呼召。祈求在查哈克人中能興起基督的團契,幫助他們認識神,學習耶穌的樣式。「我為自己必將她種在這地。我必憐憫羅‧路哈瑪;對羅‧阿米說你是我的子民」;他必說:我的上帝。」但願查哈克人也能領受何西阿的預言「你是上帝的子民」,願意回應「你是我的上帝」。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我必搭救你脫離惡人的手,救贖你脫離殘暴之人的手。耶15:21

惡人--主耶穌非常熟悉聖經,祂肯定曉得耶利米書的這段經文。也許當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救我們脫離兇惡」時,心裡想的就是這經文。當我們背誦主禱文時,要曉得ra這字所涵蓋的全部意思,才能感受到主耶穌說這句話時所蘊含的力量。

ra至少涵蓋了10種不同類別的邪惡。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希伯來文至少有3個字用來表達愛,卻只用一個ra來涵蓋這麼多種不同的邪惡呢?

答案可從希伯來的世界觀找到。希伯來人認為世界分成兩個完全對立的陣營,就是聖潔和不聖潔。凡不聖潔的都和某種邪惡有關,因此ra涵蓋了所有道德倫理上的罪,包括不明智

舉動、忘恩負義、不可取態度,也包括損壞了的環境、有害的事件、威脅性場合和沮喪面孔等。

當主耶穌禱告「救我們脫離兇惡」時,祂引用了ra的觀念,因此遠遠不止脫離撒但的魔掌,而是包括了ra所指的邪惡行為。

下次當你禱告「救我們脫離兇惡」時,要記得你是求神救你脫離一切不好的行為、思想、話語、場合、態度、甚至面部表情;求神把你遷到衪的聖潔裡。

本期的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 http://www.atgodstab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