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 喀土穆族 Khartoum

       喀土穆這名字的意思是「象鼻子」。這個名列非洲第二大的伊斯蘭城,由於地形酷似象鼻子,又位於白尼羅河與藍尼羅河的交匯處,故喀土穆被河流切分為三段。南喀土穆是政府主要機構與商業中心,河流西邊的歐都曼仍維持傳統伊斯蘭的風貌,有陝窄的街道與大型市場,北喀土穆〈巴利〉當初原預備發展成工業區,由於有工作機會,人們不斷在此建築房屋,人口劇增。 蘇丹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二百四十多個族群組成為數三千三百萬的總人口。喀土穆就有一千二百萬人,其中二百萬是來自努巴山脈與南蘇丹的難民。過去十五年來,這些人為逃避南部的戰爭而來,大部份住在城市邊緣的難民營。難民營的生活十分艱難,除非你有合適的交通工具,才能在城市找到僕人、警衛或勞力的工作,可是仍然是人浮於事,許多人仍在失業中。 一些國際機構不遺餘力地在改進他們的基本生活所需,例如食品、用水、公共衛生、健康與教育;蘇丹政府也開始供應電力與建築道路。生活雖然仍是困難,可是透過教育與職業,有些人已期望生活能得到改善。 南方為何會發生戰事?是因為以阿拉伯人為主的蘇丹政府,硬性規定全國都需遵守伊斯蘭法律,故他們把那些不肯改信伊斯蘭的基督徒強擄到北部,結果是將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帶到原本是清一色的穆斯林的城市。1997年時,喀土穆有171間登記的教會,現在的數目已大大超過,感謝主。雖有戰亂、貧窮與不同的文化,喀土穆仍算是個平靜的城市,神正動工將救贖的福音傳開。



求主動工讓蘇丹的領袖看見異象,下決心促進和平與公正,包括讓人民有思想自由和表達族群文化的自由。 求主幫助蘇丹的領袖們支持且堅持要達成一能持久的和平協議,好讓喀土穆附近二百萬難民能有機會返回南部重建家園。 求主帶領,讓在喀土穆佔多數的穆斯林有許多機會看見且聽見福音。 求主呼召喀土穆基督徒成為屬靈領袖並且裝備他們,以便建立、餵養那日漸增加的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