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非常重要的 東北亞地區
本文資料取自Left Behind in Northeast Asia by Keith Carey 整理。穎穎

       在開始介紹東北亞地區之前,我們先看看為什麼這個地區非常重要。 東北亞地區包括日本、中國、蒙古和南、北朝鮮, 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一百三十三人,是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密度平均值的三倍。 中國和日本分別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實體。 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中,東北亞地區被中國不同的王朝所統治。二十世紀初,日本軍隊征服了朝鮮和中國東北。日本二戰失敗後,前蘇聯和美國成了東北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兩個關鍵國家。當時北韓效仿前蘇聯,建立了共產黨政府控制下的經濟體制,而日本和韓國則在當時美國影響之下,建立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後來,日韓兩國成為強大的工業經濟國家;北韓則不斷衰退,人民處於饑餓邊緣。 至於中國,最初也採用共產主義經濟,但1976年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逝世後,中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今天,中國經濟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正向世界強國邁進,其經濟力量影響著東北亞的各個國家。 宗教 東北亞地區傳統上是佛教、道教和神道教(Shintoism)的堡壘。進入二十世紀後,這地區又成為共產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對抗的戰場。 主後三百年,基督教聶斯托里教派的信徒將福音帶入中國和蒙古,稱為景教。當時甚至可能也去到了朝鮮和日本。然而,利瑪竇 (Matteo Ricci)和耶穌會教士在1500年抵達中國時,聶斯托里教派在這些地區已不復存在。利瑪竇巧妙地配合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穩定地建立了天主教會。 十九世紀,基督教宣教士開始在中國建立一些宣教站,然而對中國人來說,基督教始終屬於異文化,不容易被接受。 1865年, 戴德生( Hudson Taylor) 建立了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中國的宣教有了新的進展。內地會的異像是將福音傳入中國最受忽視的內陸地區,他們用了三十年讓中國每個省都聽到了福音。 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教會遭受迫害,但依然興旺。今天,中國教會的人數超過一億人,他們希望將神的國度擴展到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當年福音首次出現在中國和耶路撒冷之間的中亞地區,今天已有中國宣教士正在那裏工作。 東北亞地區各族群 中國除了漢族之外,也是許多少數族群的家園,這些族群仍然沒有聽到福音,其中最著名的兩個族群是回族穆斯林和突厥族群維吾爾人。除此,中國壯族的其中六個小族群,被列入東亞最大未得族群名單中。還有兩個侗族小族群也在這個名單中。 在共產黨政權垮臺之前,蒙古教會一直沒能生根。直到1990年,蒙古教會才開始發展。當時蒙古教會主要由一群年輕人領導,他們比父輩對福音更加開放。然而,由於年輕人在蒙古社會中不受尊重,導致蒙古教會很難發展。年輕人開始禱告請求神醫治父輩的心靈。 神治愈了許多人。許多年長的蒙古人意識到聖經中的神是全能的,擁有一切力量,他們願意效忠神。 雖然從整體上來看,蒙古人仍然屬於未得族群,但目前在蒙古已有一個不斷成長的教會,此教會甚至正在向其他未得族群派遣宣教士了。 朝鮮教會的發展最初非常緩慢。二十世紀初期,日本開始控制朝鮮半島,當時朝鮮人為了挑戰日本統治者,將長老會宣教士看成自己的盟友,許多人成為基督徒,朝鮮教會從那時起迅速發展起來。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被趕出朝鮮半島,前蘇聯在北韓建立了強硬的共產黨政權,將所有基督徒驅趕到美國人控制的南韓,於是南韓出現了強大的教會。 南韓不斷面對北韓發出的入侵威脅,教會以有力的禱告守望國家。韓戰結束後,南韓教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海外宣教基地。今天,南韓教會差派了大量宣教士到海外,其人數超過了除美國之外的其他所有國家。 雖然南韓教會非常強大,但北韓暴政卻阻止福音的傳播。南韓信徒正熱切地為北韓民眾禱告,他們在禱告中等待北韓這片土地迎接福音的那一天。 日本人口多達1.25億,是東北亞最大的未得族群。雖然日本人已有自己的聖經、牧師和教會,甚至還有自己的宣教士,但日本教會相對來說,依然弱小。 2011年日本發生強大的地震和海嘯後,基督徒向日本提供援助,這使日本人開始認識耶穌,也收獲好些的福音成果。不過,日本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得族群之一。 無論是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或是北韓朝鮮和日本他們對於我們都是十分熟悉和親切的他們的膚色、文化和歷史與我們如此相近 然而,他們卻還有那麼多人不曾聽過福音那麼多人還未得到救恩求神興起我們加入近文化的宣教行動那是我們的責任那是我們欠他們的福音債 宣教士傳記--戴德生Hudson Taylor 「戴德生,你趕快乘車回家安排你的後事吧,你快要死了!」醫生的話讓戴德生大吃一驚。那次他進行一項醫學研究解剖一具屍體時不慎被刀劃破,導致發了一場致命的高燒。當時戴德生只有二十多歲,對信仰充滿熱忱,他在日記寫道:「醫生可能搞錯了,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在中國完成,我不能死。」 醫生確實搞錯了。後來戴德生不只沒有過世,而且禢嘉路得(Ruth Tucker)在其著作《披荊斬棘》(From Jerusalem to Irian Jaya)一書寫道:「自使徒保羅以後,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像戴德生那樣制定如此周密的計劃,將如此廣大的地區福音化。他的目標是讓整個中國所有四億人都聽到福音。」 1832年,戴德生出生於英國約克郡。他的父親是一位藥劑師,也是衛理公會的牧師,他經常提到要讓整個世界都聽到福音。戴德生十七歲那年清楚重生得救,並將自己一生獻給主。但其實在他還只有五歲時,就已向人說他想成為一名海外宣教士,想去中國宣教。



天父,感謝您為中國人預備了戴德生,賜他一顆如此摯愛中國人的心,也賜他有聰明智慧曉得如何為擴展神國來籌劃,使福音從那時起能深入當時很難去到的內陸地區,一直影響至今。父,我們今天依然從戴德生的宣教生命得到激勵,許多人深受他影響也走上這條困難的宣教道路,我為此深深感謝成就這美事的阿爸天父。奉主的名求,阿們。

       來到神面前就有喜樂(一) 你必把生命的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的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滿足的喜樂(fullness of joy)——原文shova semakhot就字義而言是「滿足的喜樂」(abundance of joys)。這片語之後有副詞et的出現,告訴我們「滿足的喜樂」就是「神的面」。我們最大的喜樂,就在來到神的面時找著了。 我回顧過往的歲月,察覺真正失去的是喜樂。若我能更常體驗到神同在的豐富,我的生命可能會因此峰迴路轉。我的意思不是說會更加昌盛,因為昌盛不一定就會喜樂,而是說我的生命可能會免去許多的創傷、壓力、憂慮與失望。我可能會更順從神,而免掉許多管教;我可能不會浪費或拒絕許多神所要賜下的美好恩賜。是的,喜樂是我的生命中最需要的。 可悲的是本來垂手可得的「喜樂」,卻因為我選擇了我行我素,而沒有領受到這份禮物。雖然我持有的神學哲學博士學位讓我認識許多基督教詞彙,然而這些都不重要,唯有行出來的才算數。多數時候我跟隨著內在的渴望和影響我的種種聲音來行事,而沒有按神教導的方式生活,以致我雖迫切尋求,卻迷了路;雖得到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卻絲毫沒有喜樂。我就好像耶穌所說的那批人——得到了全世界,卻失去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