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什凱人 Qashqai

       有一個族群,只有6%的人因為居住環境而有機會聽到救贖福音,這就是居住在伊朗城市裡的卡什凱人。其他94%,由於是遊牧民,他們趕著自己的牧群,在伊朗南部的兩個地區之間不停地遷移,故此沒有機會聽福音。 卡什凱人講一種類似阿澤裡語的突厥語言,是從其他地方遷移到伊朗的族群;他們以手藝見稱,編織的漂亮地毯非常有名。主後七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伊朗之後,卡什凱人接受伊斯蘭教。這是一次政治性、謀略性的接受,目的是避免遭受迫害。 從歷史上看,卡什凱人並未真正信奉任何宗教。今天,只有很少的卡什凱人每天做五次禮拜,或者去麥加朝聖。1979年伊朗革命之前,亞美尼亞宣教士曾經向卡什凱人宣教,由於宣教士遭到迫害,宣教工作終止了。



親愛的天父,你願意萬人明白真道,聽而相信得救,我們把住在伊朗的卡什凱族群,以禱告把他們每一個人,帶到你施恩寶座前來。雖然他們的祖先,為了生活而信奉了伊斯蘭教,求父的憐憫從高天臨到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從那壓迫和絪綁中得自由,可以因耶穌基督而蒙拯救。願曾經撒在卡什凱人中的福音種籽,蒙主保守,在卡什凱人心間成長,求主興起福音廣播節目,用他們接受的語言,把主榮耀的福音傳揚,讓他們願意收看波斯語的《耶穌傳》和電視節目,認識耶穌基督是那位從高天來尋找他們的救主。如此感恩祈求,奉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文化異常--哭泣 bakah (一) 你們若不聽這話、我必因你們的驕傲、在暗地哭泣.〈耶13:17〉 拉結為她的兒女哭泣,約瑟為他哥哥們的罪惡哭泣,嬰孩摩西在蒲草籃中哭泣。希伯來字bakah在聖經用了一百三十次,描述因痛苦、憂傷、或甚至喜悅而發出的嚎啕大哭,可是在這段經文中,耶利米說了與所有其他用法截然不同的事,因為bakah是指大聲哭泣,不是暗地哭泣。當古代中東人要表達他們內在感情的痛苦與眼淚時,不會用bakah這字。Bakah是發出聲音,公開的哭泣。耶利米以超越傳統文化的用法,來強調他的重點。 你曉得這種苦痛、這種耶利米式的哭泣嗎?這是他內心深刻的感受,是因為他所愛的同胞已離棄神的憂傷與痛苦,是看到自私的驕傲阻擋在我的親朋好友和耶和華神的祝福之間,那種羞愧與揪心揪肺痛楚。這種哭泣巨大到泣不成聲,深藏在我內心密室,是除了我靈魂的抽噎之外,無法用聲音表達的撕心裂肺痛苦。